利通區“單元紅管家”優化社區治理生態-新華網

利通區“單元紅管家”優化社區治理生態

2025-06-20 17:10:06
來源:利通區委組織部

  身為所在小區居住單元的“紅管家”,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星鎮裕西社區張慧琴的“管家日誌”裏記滿了家長裏短:獨居李大爺的藥品快沒了;3單元下水道有點不暢;樓上新搬來的小夫妻想了解社區活動……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經由張慧琴反饋到社區網格都得到了快速響應。

  近年在社區治理中,利通區以“單元紅管家”為關鍵抓手,通過強化組織末梢、激活自治力量、做實閉環服務,4911名“單元紅管家”如同一根根靈敏的“觸角”,深入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讓服務精準滴灌、溫情流淌。

  織密組織末梢,讓“紅管家”有位更有為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關鍵在組織體系貫通有力。利通區堅持“一張紅網”織到底,構建起“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單元紅管家”的四級組織鏈條,將黨的組織優勢延伸到最小單元。

  “單元紅管家”隊伍由轄區在職黨員、直管黨員、退休黨員中精心遴選出的骨幹力量組成,社區黨組織通過集中培訓、發放“紅管家”工作包(內含&&卡、日誌本、政策宣傳冊等),明確職責清單,讓“紅管家”們清楚“管什麼”“怎麼管”。

  與此同時,利通區將社區工作者力量下沉網格,與“紅管家”結對&&,形成了“網格員+紅管家”的聯動服務體,從而確保組織鏈條環環相扣、高效運轉。

 搭建議事&&,讓“紅管家”管事更成事

  “紅管家”不僅是信息員,更是居民自治的“主心骨”。依託“紅管家”,利通區在居民小區樓棟、網格層面靈活搭建“民主議政日”“板凳會”“廊庭會”等接地氣的議事&&。

  春園小區的“紅管家”們,正是通過一次次“板凳會”上,與居民共商共議,探索形成了“三事分流”(大事政府辦、小事社區辦、私事自己辦)、“六步議事”等行之有效的自治機制,成功解決了小區停車難、環境維護等難題。

  這些&&讓居民訴求有地方説、説了有人聽、聽了有人辦,而“紅管家”也成為利通區基層治理凝聚共識、化解矛盾、激發自治活力的關鍵節點。不少居民們感慨。“以前有事不知道找誰,現在‘紅管家’就在身邊,説話管用!”

  閉環響應服務,讓“管家事”件件有回音

  “紅管家”收集的民情民意,如何迅速轉化為看得見、摸得着的社區治理效能?

  利通區建立了“紅管家發現—網格匯總—社區(網格)黨組織派單—多元力量處置—結果反饋評價”的閉環服務機制。對於“紅管家”上報的諸如獨居老人關懷、鄰里小糾紛、環境微整治等事項,網格內能解決的,由網格員協同“紅管家”、物業等力量快速響應;需要社區或街道層面協調的,則通過黨組織“吹哨”,調動“聯合黨委”成員單位資源或上報街道協調解決。

  為確保閉環服務機制有效運轉,利通區將“紅管家”上報事項的響應速度、解決效果納入網格工作考核,並與社區工作者的績效、評優挂鉤,確保“管家事”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社區工作者小王説:“‘紅管家’就像我們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他們提供的信息精準又及時,大大提升了我們服務的靶向性。”

 延伸服務觸角,讓“管家情”溫暖鄰里心

  利通區“紅管家”的角色遠不止於僅僅“管事”,他們更是社區愛心和溫情的傳遞者。

  在巷陌樓間,“紅管家”們積極參與“蘭花芬芳”志願服務,帶頭組建“愛心敲門隊”,定期探訪獨居、高齡老人;在“社區鄰居節”活動中,他們是熱心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通過“鄰里百家宴”等活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營造和諧鄰里氛圍。

  此外,利通區“紅管家”還是政策宣傳的“小喇叭”、安全隱患排查的“前哨兵”。他們的日常走訪、貼心關懷,讓基層治理不再是冷冰冰的條條框框,而是充滿了人情味和煙火氣。

  據了解,正是通過做實做優“單元紅管家”機制,近年利通區有效破解了城市基層治理中力量下沉不足、服務精準不夠、居民參與不深等難題,實現了組織鏈條在末端扎根、服務力量在單元匯聚、群眾訴求在門口響應。“紅管家”們正以其“管家式”的精細服務和“鄰里式”的溫情關懷,如春風化雨般優化着社區治理的生態,讓“最後一米”的服務變得可感、可及、有溫度。(馬思進)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