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鄒欣媛
“這説好的減免政策怎麼就執行不了呢?”不久前,一些老年讀者向半月談記者反映,寧夏“60歲以上老年人就醫免收掛號費”惠民政策&&多年,但醫院普遍不執行,老年人就醫掛號仍要交掛號費。他們希望半月談記者幫忙搞清楚,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難道惠民政策成了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半月談記者隨即展開調查,結果卻出乎預料。
惠民政策多年不執行?
相關惠民政策是否存在?根據老人們的提示,半月談記者查詢了近年來寧夏&&的諸多惠民政策,最終找到了一份早在2018年就&&的文件。
當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通過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其中第五章第三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老年人到醫療機構就醫可優先掛號、就診、交費、取藥、住院,並免收掛號費。該《條例》適用於自治區行政區域內60歲以上老年人,自201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寧夏部分醫院在網絡收費界面註明“老年減免”
2019年1月,自治區衞生健康委為落實《條例》,下發了《自治區衞生健康委辦公室關於落實老年人就醫免收掛號費等優待政策的通知》,要求各級各類公立醫療機構立即執行,對就醫的60歲以上老年人免收掛號費,並提供相應的優待服務。
看來,“60歲以上老年人就醫免收掛號費”一事確有出處。隨後,半月談記者實地走訪了銀川市多家公立醫院的掛號窗口。在現場,前來就醫的老年人在掛號時仍在交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掛號費”。半月談記者詢問窗口工作人員,他們&&不清楚老年人能減免“掛號費”。
此“掛號費”非彼“掛號費”
地方立法早已明確老年人免收掛號費,醫院為何“拒不執行”?一番調查下來,半月談記者發現,原來,老百姓理解的“掛號費”,並不是政策裏界定的“掛號費”。
根據《醫療服務價格手冊》(寧價費發〔2005〕169號)規定,“掛號費”是指含分診、急診及其為患者提供候診和就診設施條件、病歷檔案袋、診斷書、初診建病歷、病歷手冊等收取的費用,不同級別醫院掛號費不同,A類和B類醫院掛號費均為1元,C類醫院掛號費0.5元。
除了上述掛號費,一般在患者就診時,醫院還同時收取“診查費”。“診查費”是指醫護人員提供診療服務的費用,普通門診、專家門診診查費價格不同。然而,為了簡化流程,不少醫院在患者掛號時,同步收取了上述兩項費用,且仍以“掛號費”的名稱顯示。這導致老年患者認為自己交的是“掛號費”,應當全部減免。
受訪的衞生主管部門幹部&&,法律規定的減免“掛號費”,專指減免“那0.5元或1元的費用”,而“診查費”是支付醫生看病的勞動所得,不在減免範圍內。
暖心政策重在“有感”落實
調查完畢後,半月談記者嘗試跟老年人及家屬解釋“掛號費和診查費是兩回事”。不少人感嘆:“原來只是免收五毛或一元,醫院在玩文字游戲。”
聽到這些吐槽,半月談記者心中五味雜陳。惠民政策雖已執行,群眾卻沒有獲得感,反而質疑“亂收費”。好事沒辦好的背後,是政策落地“悄無聲息”,且未能準確宣傳解讀。
惠民政策如何才能辦到老百姓的心坎兒上?在執行層面提升“感知度”是關鍵。就“掛號費誤會”這件事來説,相關部門和醫院完全可以及時將“掛號費”項目改為“診查費”,並在網絡收費界面註明“原價”“優待減免政策”“實付”等信息,避免患者的誤讀誤解。
如今,越來越多好政策惠及民生福祉。但&&一項惠民政策,並不只是“下發文件”這樣簡單,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強化“把好事做好”的能力,打通惠民政策“最後一公里”,讓暖心政策真正“有感”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