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農業節水:從“問題清單”到“示範答卷”-新華網

利通區農業節水:從“問題清單”到“示範答卷”

2025-06-18 12:04:10
來源:利通區委宣傳部

  仲夏時節,有着“塞上江南”美譽的寧夏平原上農事正忙。來到吳忠市利通區高閘鎮的一片農田裏,眼前陣陣水霧氤氳,節水灌溉設施正精準地滋潤着農作物。

  然而,四年前這片土地還是大水漫灌方式。

  改變來自當地對農業節水問題的紮實整改。2021年12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寧夏反饋一個問題:2018年利通區簽訂了年取用1484.8萬立方米黃河水的水權轉換協議,但承諾的1.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未建成。

  這一紙“問題清單”如同當頭棒喝,敲醒了“水憂患”,利通區迅速展開整改工作,成立了由區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雙主任的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下設7個專項小組,涵蓋水利、農業農村、工業和自然資源等多個涉水領域,明晰了取水、輸水、用水、排水4個水資源管理使用環節的部門和用戶主體責任。

  同時,利通區還建立“四水四定”&&協調機制,形成了區委領導、政府牽頭、部門落實、市區協調的強大工作合力,讓原本多頭管理的水資源工作實現了“合流”。

  為了保障區域內水資源管理有章可循,利通區創新制定了水資源管理“1 + 15”系列文件,將用水總量、水體質量、生態流量等關鍵指標與“城、地、人、産”發展緊密配套銜接,推動形成與水資源開發利用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發展格局。

  把準“農業節水”脈搏是問題整改的關鍵。為此,利通區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建立“投、融、建、管、服”一體化服務模式,灌區實施“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新模式。

  隨着這些舉措有聲落地,利通區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高效節灌率大幅提升,農業用水結構不斷優化。2024年轄區內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6萬畝,高效節灌率達到48%,農業結構規模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匹配度不斷提高。

  尤其一提的是,利通區還創新引入“水物業”模式,即以鄉鎮為單位成立農業灌溉服務合作社,聘請村民擔任灌水員,負責灌溉用水調度、水費收繳、渠道巡護,從而使得基層農業用水管理迎來了“群眾治水”的全新時代。

  “村民用水有問題直接找我,矛盾少了,效率高了。”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灌水員徐寶説,“過去大家對節水沒有概念,‘水從門前過,不淌就是錯’。如今節水有獎勵,農戶們真正得到了實惠,‘節水有我’成了新時尚。”

  特別是通過發揮用水權交易、節水獎勵和精準補貼、超定額累進加價等經濟杠桿的作用,利通區為轄區農業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供了堅實保障。

  據了解,自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灌域共節水2108.8萬m3,發放節水獎74.95萬元,畝均水費由80元下降到52.4元。

  水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需要體制、機制的約束和激勵,同樣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

  走進高閘鎮民鑫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現代化灌區應用&&,電子大屏幕實時顯示灌域年度灌溉水量、高效節水等用水數據,一目了然。

  “過去測水靠人工跑點位,用水管理粗放。成立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後,我們依據灌溉用水定額制定年度用水指標,實行總量控制,全面落實‘一把鍬’澆地,大大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益。”合作社理事長梅南薇介紹説。

  據利通區水務局副局長楊自健介紹,近年利通區累計投資1.2億元實施現代化灌區量測水設施改造項目,其中,建設渠道測控一體化計量設施900多套,將用水管理精準到了每一立方米水;引入社會資本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組建了14個鄉鎮農業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全面推進“水務局+項目公司+合作社”機制,灌區管理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高。

  從水價調節到智能計量、全民參與,整改3年多來,利通區農業節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如今,利通區現代化灌區已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1萬畝,年均節水3100萬立方米,2024年度發放節水獎勵資金78.18萬元,節余水量向高産出、高效益流動。依照《吳忠市利通區用水權交易及收益分配辦法》,2024年開展縣域內農業用水權交易3筆,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水活力”。

  6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專題文章《吳忠市利通區緊盯督察發現問題整改 促進農業用水節約集約利用》,宣傳推介了利通區不折不扣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真改、實改、徹底改的實踐路徑。而利通區創新探索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市場化運營+合同節水+水權交易+收益分享”模式,被水利部列為“黃河流域現代化灌區建設典型案例”,也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利通經驗”。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