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月,記者再次來到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居民何寧生家,小小的廉租房又變了樣:燒鹼清洗過後,地板不再臟污;陽&上雜亂堆放的東西變得井井有條;廚房也進行了更新改造……
“志願者每個月都會來家裏幫忙收拾,黨委政府的工作人員也經常上門關心我,我覺得特別溫暖。為了孫子,我得好好活着。”他説。
今年67歲的何寧生患糖尿病20多年,視力一級殘疾。因兒子患有心臟病,就業困難,難見蹤影,他只能和患有聽力一級殘疾的孫子相依為命,生活全靠政策性補貼,每月僅藥費就得1000多元,日子十分艱難。
幫扶前和幫扶後,何寧生家廚房一角。(上圖,受訪者供圖;下圖:新華社記者艾福梅攝)
當前,我國已實現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全覆蓋,但仍有極少數像何寧生一樣的家庭由於“鰥寡孤獨癡、老弱病殘幼”等多元因素疊加,抗風險能力差,存在難以克服的特殊困難和問題。2024年6月,寧夏啟動特殊困難群眾關愛幫扶工程,由自治區黨委社會工作部牽頭,充分發揮統籌協調和整合社會力量職能優勢,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一戶一策”給予“格外”幫扶。
根據方案,寧夏明確低保老人照護重大疾病患者(含精神障礙患者)的家庭、一戶多殘的低保家庭、遭遇突發事件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等8類家庭中的特殊困難群眾為幫扶對象,並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兩批共評議認定211戶711名特殊困難群眾。
“如果這些特殊困難群眾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共同富裕的路上就會‘掉隊’‘落伍’。”自治區黨委社會工作部部長余劍雄説。
為推動關愛幫扶工程取得成效,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寧夏一方面建立起聯席會議、部門會商等機制,將救助政策“多頭專項”實施變為“高效協同”推進,形成關愛幫扶合力;另一方面則通過領導包抓、單位結對、引入社會力量等措施,確保政策執行落地。
中衛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李雪峰説,牽頭部門在實地走訪後,梳理特殊困難群眾的困難和需求,提交20多個單位共同參與的部門會商會議,統一研究解決方案。“救助政策散落在不同部門,以前困難群眾需要一個一個地跑,很難跑全,但現在是各部門根據每一戶的具體情況,主動挖掘政策潛能,能上的措施全上,能提高幫扶標準的全部提高,路子寬了,力量強了。”
何寧生被納入幫扶範圍後,沙坡頭區整合民政、教育等部門資源、政策,集成“一站式解困”方案,不僅落實各類政策性幫扶資金,還組織社工組織和志願者隊伍開展打掃衞生、理髮、測血壓等居家托養服務。
寧夏青銅峽市居民朱艷麗家改造後的無障礙通道。(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寧夏共為711名特殊困難群眾制定幫扶措施1212條,已落實1172條,佔96.7%,投入幫扶資金498.7萬元。記者走訪發現,通過在經濟上幫扶、就業上支持、生活上照顧、服務上用心、心理上疏導、精神上鼓勵,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變。
青銅峽市居民朱艷麗肢體二級殘疾,兒子李皓也是肢體、聽力多重殘疾,出門均靠輪椅。過去,因為所住房屋不好改造,母子倆出行十分困難。2024年7月,李皓考入高中,當地不僅為這個家庭調換了學校附近的公租房,還投入5萬元改造房屋、新建無障礙通道等,並&&愛心人士培養朱艷麗的就業能力。
“現在我想出門就能出門,不想出門就做手工活賺錢,忙忙碌碌一天過得很快,再沒空東想西想了。”朱艷麗説。最近,她正通過朗讀詩歌鍛煉表達能力,為直播帶貨做準備,“感覺日子有奔頭了。”
據了解,寧夏正在推進第三批特殊困難群眾關愛幫扶工作。余劍雄説,寧夏仍將堅持物質上幫扶與精神上關愛並重,精準認定對象,整合資源力量,強化宣傳引導,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的激勵機制,確保關愛幫扶取得實效,切實將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記者 艾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