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區:發展新路徑讓鄉村有看頭更有奔頭-新華網

利通區:發展新路徑讓鄉村有看頭更有奔頭

2025-03-12 09:58:50
來源:利通區融媒體中心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因地制宜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把黨員發動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把資源整合利用起來,持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渠道更多元、內涵更豐富、動能更強勁。

  突出黨建引領,凝聚發展合力

  “年前的熟食禮盒很暢銷,大家都説我們做的熟食味道不錯,年後我們趕緊投入生産,訂單越多越好,這樣我們的日子才更紅火啊!”利通區巴浪湖村“共富工坊”員工趙鳳蓮幹勁十足。

  昔日的巴浪湖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薄弱。村“兩委”經過深入調研,結合村情實際,以“黨建引領,黨工共建,村企聯建”為着力點,盤活閒置校舍資源,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村企聯建+村民入股”模式建設“共富工坊”,一頭連接農戶,一頭連接市場。目前“共富工坊”二期項目已經投入使用,訂單也日漸增多,餃子、夾板、麻花、醬香雞等特色食品成為致富“好産品”;而隨着迎合消費市場新需求打造直播間,這些好産品香飄千家萬戶。

  通過新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産業自然興旺。走進郭家橋鄉山水溝特色産業園,紅彤彤的西紅柿挂滿秧藤,翠綠的蘿蔔葉競相生長,棚內充滿了豐收致富的好景色。

  作為傳統農業鄉鎮,山水溝村依託低自然資源優勢,借鑒優秀經驗,蹚出了“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不僅吸納本村40余戶加入合作社帶動就業,還將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到45萬元。

  據了解,近幾年利通區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以來,先後領辦特色種養、農副産品加工、物業等各類合作社38個,轄區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15萬元以上的村從49個增長至73個,讓“看得見”的集體資産變成了老百姓“摸得着”發展紅利,進而推動村集體經濟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突出産業帶動,增強發展後勁

  “鄉村振興,關鍵是産業要振興。”金積鎮蘆溝閘村緊緊圍繞利通區“六特”發展目標,深挖整合蔬菜産業等優勢資源,建設集設施農業、休閒、蔬菜、特色種植採摘於一體的現代産業融合園區。走進産業園,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溫室大棚格外顯眼,室外春寒料峭,大棚內卻是綠意盎然、果實纍纍,種植戶正忙着修枝、疏果。

  蘆溝閘村把産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近年累計改造升級設施溫棚85棟,其中改造建設高標準、智能化日光溫室36棟;同時,村“兩委”帶頭考察外地市場,聚焦“産、供、銷”體系建設,讓本村的設施果蔬第一時間搶佔市場,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收入實現雙增長。

  産業帶動既能讓群眾看見“豐”景,又能得到紅利。

  2024年,東塔寺鄉柴園村為全村900名群眾分紅107萬元;李園村、洼路溝村分別連續6年、5年為全體村民分紅23.85萬元、23.3萬元。古城鎮新生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連續兩年突破600萬元,連續8年為村民進行分紅……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典型案例,將利通區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的“規劃圖”變成“實景圖”。

 突出效益聯結,激活發展動能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富口袋”又要 “富腦袋”。

  近年來,利通區通過盤活閒置資源,深挖特色經濟,實施了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石佛寺村、白寺灘村、新華橋村等多個鄉村旅游重點村民宿(民俗)建設項目,並按照村域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閒農業等新産業新業態,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商産業,努力讓鄉村發展有“豐景”有看頭更有奔頭。

  享有“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一村一品”休閒農業産業示範村稱號的利通區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如今早已聲名遠播。這個村將農耕文化、老街記憶等文化元素融合進農村發展,匠心獨用,前景無限。據不完全統計,去年牛家坊景區接待游客200萬人次,收入1.8億元。

  同牛家坊民俗文化村一樣育新機的,在利通區還有東塔寺鄉白寺灘村、石佛寺村。近年東塔寺鄉按照依託“一村一品一特”發展策略,特色精品民宿打造有聲有色。

  “如今更多的人喜歡遠離喧囂,選擇到城郊鄉村休閒度假游,我們結合消費市場新需求,創造了多元的觀光體驗場景。”東塔寺鄉副鄉長魏娜娜侃侃而談,每到秋季,白寺灘村葡萄成熟的時候,游客都會來採摘,再去農家樂品嘗一頓新鮮飯菜,而村民的日子就如灶頭的菜肴,熱辣有滋味。(田文濤 張夢)

【糾錯】 責任編輯:紀桂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