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基層、深入人心,石嘴山市大武口區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緊盯群眾需求,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底蘊,聚焦宣講實效與質量提升,打造了多元化、分眾化、受歡迎的基層理論宣講活動。
打造宣講陣地,構建全方位傳播網絡
理論宣講面向的是基層,服務的是群眾,大武口區堅持“群眾在哪,宣講陣地就延伸到哪”的工作思路,採取“固定+流動”“線下+線上”等方式實現理論宣講全覆蓋。
一是打造線下“沉浸式”“體驗式”理論宣講陣地。依託轄區7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宣講主陣地,整合“紅色影院”“國學演播廳”、黨群服務中心、工會驛站等功能室,構建“全景宣講矩陣”。打造“融立方·理想青山”“團結e啟講·理論最強音”等一批特色理論宣講品牌,將宣傳觸角向小區、公園、黨群微家等小陣地延伸,形成理論宣講的“流動課堂”,實現教學資源的下沉。引進AI智能技術打造“法律小劇場·輕鬆學法律”,真人+AI與群眾面對面進行法律援助,將理論宣講延伸至群眾觸手可及的地方。
二是鞏固線上“立體化”“多維化”輿論宣傳陣地。利用幸福大武口微信公眾號、視頻號開設“黨紀學習教育”等理論宣講專欄,利用社區黨員“e家”、居民網格群等網絡載體,積極轉發各類理論文章和理論宣講微視頻,廣泛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共計發布文章109篇,閱讀轉發量高達12000余次,實現理論宣講全覆蓋、無死角,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群眾中生根發芽。
建強宣講隊伍,構建多元化宣講主體
着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隊伍,有效推動基層理論宣講工作持續提升,為大武口區普及和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專家解讀有深度。挖掘黨校老師、專家、先進典型人物等各行業人才建立人才庫。組織市委黨校專家吳惠珍、黨代表陳美榮、全國文明家庭譚淑章等各行各業25名骨幹,組建分眾化、對象化“好聲音”宣講團,結合宣講受眾的差異性、選擇性、多樣性理論需求,先後開展“感悟思想偉力·凝聚近鄰合力”理論宣講、政策解讀等活動40余場次,受益群眾3500餘人。
二是“草根”宣講接地氣。大武口區聯合共駐共建單位、中國好人組建“螢火志願服務宣講隊”,吸納有一定理論基礎的老黨員、退休老幹部、退役軍人等群體組建“銀發”宣講團,讓群眾由“聽講人”變“主講人”。將群眾請到&前,利用群眾茶余飯後、休閒散步間隙,走進小區巷道、庭院廣場,用身邊事、百姓話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截至目前,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法律知識、惠民政策、安全科普等宣傳宣講250余次,受眾人數8000餘人。
創新宣講方式,設計多元化宣講內容
創新是推動理論宣講工作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大武口區不斷創新宣講方式,豐富宣講內容,有效保障了基層理論宣講的常態化、長效化。
一是心懷“國之大者”聚焦民之關切。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聚焦群眾集中反映的共性問題,以及亟待解決的痛難點問題,開展法律法規、醫保政策、就業政策、老年人無障礙建設等貼近群眾生活的宣傳宣講。用“理論+實踐”的方式組織技術骨幹、專家學者、宣講團成員等,深入城鎮社區,採取“定點式”“走訪式”“菜單式”“分享式”等多種宣講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和惠民政策融入生産實踐中,讓群眾聽得懂、能領會、能落實。
二是創新“送宣講”和“種文化”有機結合。細分宣講主題,結合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群眾提供豐富的宣講“菜單”,組織“草根”文藝隊伍,利用“七一建軍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你説我來演——藝理同行·百姓名嘴巡迴宣講”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將“理論課”轉化為“文藝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是注重品牌打造,讓宣講成果出“精”更出“圈”。創新“五紅聯學學習法”,融合“數字化”賦能,打造“好聲音共享直播間”,針對不同群體對知識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分群體、分特點,提供學習宣講服務,探索“互動式”“圍坐一堂”的特色情境宣講模式,搭建“書記面對面”攤位,創設共駐共建單位、在職黨員“月月講”,轄區最美家庭、中國好人“周周講”模式,實現場景立體化、多元化,讓理論宣講“接地氣”“冒熱氣”“有人氣”。“團結e啟講”傳遞黨的創新理論“最強音”品牌,緊跟時代潮流,“實體+隨身聽”模式的“團結書屋”,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線上“聽”起來、在線下“看”起來,最終在幹部群眾中“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