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9月30日電 題:探尋鹽鹼地變糧倉的“密碼”
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塞上江南,“豐”景如畫。近日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的鹽鹼化耕地綜合治理示範區,大片茂密的高粱迎來豐收。中重度鹽鹼地如何治理?可持續發展模式怎樣建立?金秋時節,記者來到寧夏,探尋鹽鹼地治理和綜合利用的“密碼”。
種業創新推動“以種適地”
石嘴山市是鹽鹼地分佈較廣的區域,大武口區地處寧夏引黃灌區下游,中重度鹽鹼化耕地是當地鹽鹼地治理中難啃的“硬骨頭”。
在兩個種植季前,在大武口區鹽鹼化耕地綜合治理示範區,AT1高粱示範田還是一片撂荒地,鹽度和鹼度雙高,幾乎沒有植物生長。近日,大片茂密的高粱實現了豐收。
開發培育耐鹽鹼的作物品種,是啃下中重度鹽鹼地“硬骨頭”的重要路徑;而找到耐鹽鹼的作物基因,則是關鍵。
2023年,中國中化先正達集團中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謝旗團隊與多家單位協同攻關,發現並完成驗證的耐鹼相關基因AT1對外發布。該成果入選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研團隊根據這項科研成果,通過耐鹽鹼分子標記育種,生産培育出了AT1高粱品種,並在大武口首次開展生産性種植。
從示範田放眼望去,大多數葉片生長狀況良好,沒有出現枯黃和焦枯現象,表現出較強的耐鹽鹼性和耐旱性。據專家測算,畝産預計達到600至700斤。
“AT1高粱品種就像治理中重度鹽鹼地的‘第一把鑰匙’,有了能在中重度鹽鹼地上出苗、生長的作物,才能為後續土壤治理打開通道。”謝旗説。
多措並舉助力“以地適種”
“以地適種”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是“另一把鑰匙”。
“向鹽鹼地要糧食,最難的就是如何在作物生長全周期破解土地鹽鹼化。我們在AT1示範田使用了暗管排鹽、耐鹽鹼作物及品種篩選、配套鹽鹼地種植技術等組合拳,效果明顯。”中化農業MAP(現代農業技術服務&&)西北大區項目經理胡元峰説。
由於鹽鹼高、板結重、土壤瘦,大武口鹽鹼地項目綜合運用耐鹽鹼作物品種篩選、鹽鹼地作物營養技術方案、鹽鹼地種植方案,並與中化瀋陽化工研究院聯合探索靶向精準改良技術,集成了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經過一年多治理,這片原本像蓋了“白被子”的中重度鹽鹼地,鹽度下降20%,鹼度下降60%,預計三年後有望重獲新生。
“通過引入社會化專業化力量,盤活了鹽鹼地,提升了耕地質量,高效利用了水資源,籽粒玉米和青貯玉米較項目實施前畝均增産15%。下一步,我們將在土地鹽鹼較重的區域擴大推廣。”大武口區委書記湯瑞説。
據先正達集團中國戰略創新部科技規劃總監李波介紹,目前中化農業MAP團隊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推廣優勢,在內蒙古、寧夏、吉林、河北、山東等省份建成11個示範區,已累計治理16.5萬多畝鹽鹼地。
全産業鏈促進可持續發展
鹽鹼地治理需要大量資源投入,能否形成可持續發展模式是關鍵。
今年,大武口區鹽鹼地的AT1高粱找到了好去處。據胡元峰介紹,團隊與當地酒業企業進行産銷對接。“我們根據下游企業對原糧的品質要求,在高粱生長全周期進行針對性種植管理,讓收穫的第一茬高粱真正發揮價值。”
在距離大武口不遠的平羅縣,近日德潤農場的玉米也迎來了收穫。近年來,聚焦攻克鹽鹼地低産田,中化農業MAP西北大區團隊為這個農場提供取土檢測、種植方案設計、耕種管收、水肥一體化設備運維等服務。這塊鹽鹼地玉米出苗率達到82%以上,比往年農戶自種提高25%以上。
“土壤改良效果顯著,預計青貯玉米産量較去年增加10%以上,我們將協同農場對接下游企業,推進青貯玉米銷售。”團隊總經理楊金光説,明年將與德潤擴大合作面積,並與其他區縣達成意向,開展高標準農田運營服務。
據了解,中國中化在大武口試驗和總結出適用於當地的全程解決方案,盤活了鹽鹼地土地資源,下一步將在鹽鹼化程度不同區域應用綜合治理方案,探索産業化發展模式,推動西北地區更多鹽鹼地成為糧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