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區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是風沙天氣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科學治沙、梯田治沙、沙産業發展、農田防護林建設……近年來,和田地區通過一系列治沙手段,不斷推進“三北”工程建設,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逐步築起綠色生態屏障,推動了地區生態産業發展。
“如果把沙丘推平,成本特別高。我們將沙丘保持原貌階梯式推平,形成‘沙漠梯田’,坡面鋪設草方格,平面種梭梭、胡楊。不僅降低了治沙成本,還提高了治沙效率。”於田縣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説。

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的“沙漠梯田”
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處在東北風和西北風交匯地帶,四面來風造就了遍地是“金字塔”的沙丘地貌。為鎖住沙漠,於田縣採取平坦的地方栽種紅柳、梭梭等生物治沙,同時發展沙産業;沙丘高的地方鋪設草方格,為沙丘穿上“格子服”,讓它們停留在原地。
據了解,於田縣堅持“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分片到戶、就業增收”的防沙治沙新理念。目前,該示範區面積達13.3萬畝,共帶動本地群眾穩定就業2600餘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以上,季節性用工2800餘人。通過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全縣紅柳、梭梭種植面積達到21.4萬畝(其中接種肉蓯蓉18萬畝),年産值近4億元。

於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內綠意盎然
在洛浦縣萬畝糧食産能提升項目防護林基地,防護林將農田整齊切割成方塊,形成圍墻為農田擋風防沙。
“我們目之所及的地方以前都是沙包,通過沙地平整後,形成林床,鋪設滴灌管網進行灌溉。防護林內以糧食作物為主,成活率也較高。”洛浦縣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洛浦縣萬畝糧食産能提升項目防護林基地栽種的新疆楊樹種
洛浦縣積極推進防護林建設,今年已在萬畝糧食産能提升項目建設防護林面積1733.72畝,涵蓋外圍和內部農田防護林。其中,外圍農田防護林採用新疆楊、胡楊、沙棗等多種樹種混種模式。內部農田防護林種植株行距1.5×1.5米,通過密植科學布局,有效保護農田免受風沙侵襲。
據悉,由國家林草局宣傳中心主辦的新疆“三北”工程攻堅戰融媒體行宣傳活動於6月20日-25日舉行,採訪團環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行進,探訪“三北”工程攻堅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