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播綠 築起“綠色長城”-新華網

沙海播綠 築起“綠色長城”

2024-03-21 08:49:49
來源:新華社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處理即將栽植的檸條苗。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無人機照片)。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無人機照片)。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agebreak

  3月19日,治沙工人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栽植檸條(無人機照片)。

  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這裡曾經風沙肆虐,是寧夏引黃灌區與沙漠“抗爭”的前沿。經過一代代治沙人投身沙漠,植樹播綠,當地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築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到30公里的“綠色長城”。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糾錯】 責任編輯:張潔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