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裏市基本概況
滿洲裏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語意為“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語為“滿洲裏亞”,音譯成漢語變成了“滿洲裏”,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口岸城市,素有“東亞之窗”的美譽。滿洲裏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背靠我國東北和華北經濟區,北鄰俄羅斯,西連蒙古國。全市總面積730平方公里,人口26萬。居住着蒙、漢、回、朝鮮、鄂溫克、鄂倫春、俄羅斯等20多個民族。滿洲裏市下轄四區:一個行政區——扎賚諾爾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邊境經濟技術合作區、中俄互市貿易區以及東湖區。
滿洲裏口岸地處亞歐第一大陸橋的交通要衝,是我國環渤海港口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的最便捷、最經濟、最重要的陸海聯運大通道,承擔着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2002年喜獲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進城市殊榮,2003年,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市,榮獲自治區七星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滿洲裏市的旅游資源得天獨厚,魅力無窮,被譽為“北疆明珠”。綠草如蔭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遼遠無際;碧波蕩漾的呼倫湖,纖塵不染;巍峨聳立的國門,莊嚴肅穆;熱情奔放的蒙古風情,雄渾厚重;承繼遠古文明的扎賚諾爾文化,源遠流長;中西交融的城市風格,獨具魅力。這一切編織成一幅幅自然生態與現代景觀、遠古文化與現代文明、民族文化與異域風情交融和諧的優美畫面,令無數海內外游人心馳神往。
經過百年風雨洗禮和十年開放磨礪,滿洲裏市已經成為一個蜚聲中外的口岸名城。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滿洲裏是我黨與共産國際的紅色通道;四十年代,蘇聯紅軍從這裡打響了歐洲戰場支援太平洋戰場的第一槍;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滿洲裏口岸曾把大批蘇聯軍援物資運往前線;建國初期,面對帝國主義的海上封鎖,滿洲裏作為共和國的主要外貿通道,有力地支持了全國的經濟建設。
1992年滿洲裏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沿邊開放城市後,滿洲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邊境貿易持續健康發展,與俄羅斯、波蘭、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貿易關係;形成了貿易、金融、運輸、倉儲等綜合發展的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體系;構建起了易貨貿易、現匯貿易、旅游貿易、轉口貿易並存的對外貿易格局。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鐵路、公路、管道和航空並舉的立體化運輸體系日臻完善。旅游産業獨具特色,異域風情游、跨國商務游、自然生態游並重的旅游産業框架正在形成。10年來,滿洲裏口岸共疏運進出口物資5500多萬噸,上繳關稅、代徵稅120多億元,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今日的滿洲里正以中國改革的縮影、向北開放的窗口、亞歐陸橋的樞紐的嶄新形象屹立於祖國北疆。 |
滿洲裏市東湖區
區位優勢:
東湖區位於中國邊沿最大陸路口岸、“第一亞歐大陸橋”交通要衝的滿洲裏市東北部,轄區面積261.04平方公里,人口2.4萬人。距市區25公里,西連滿洲裏市經濟技術合作區,南通扎賚諾爾區,北與俄羅斯紅石市阿巴該圖鎮接壤,東鄰新巴爾虎左旗,行政中心距俄羅斯邊境僅2公里。 |
區域資源:
全區可利用土地面積190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場面積24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優質耕地2.4萬畝,淡水養殖水域面積10600畝。轄區內優質褐煤礦産資源探明儲量22億噸。 |
交通環境:
境內濱洲鐵路、301國道縱貫而過,鐵路東經哈爾濱通向全國,西向後貝加爾通往俄羅斯、歐洲,形成聯接歐亞鐵路運線的大陸橋,301國道向東併入全國公路網,西穿新巴爾虎右旗通蒙古,北入滿洲裏公路口岸直達俄羅斯,啟動開通的滿洲里民航機場與毗鄰的俄羅斯紅石市機場分別各自構築起國內、國際貿易和旅游的空中橋梁。 |
地緣優勢:
滿洲裏是我國環渤海港口通往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和歐洲的最便捷、最經濟、最重要的陸海聯運大通道,承擔着中俄貿易60%以上的陸路運輸任務。滿洲裏位於東北亞幾何位置的關鍵處,對內背靠我國東北三省,經濟腹地遼闊;向外西接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路,所經沿線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最多、資源最富集的地區,近距俄後貝加爾斯克9公里,距赤塔427公里,距烏蘭烏德1029公里,距伊爾庫茨克1487公里,遠距莫斯科6678公里,是連接亞歐兩大洲最便捷的通道。 |
鄰國資源優勢:
毗鄰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被譽為“世界自然資源的寶庫”。這裡的木材蓄積量佔世界的1/6以上,煤、鐵、石油、天然氣以及許多有色金屬的儲量都居世界前列。其能源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3以上,其中煤佔1/2左右,天然氣佔1/3以上,石油佔1/4以上。
俄羅斯在21世紀初每年將出口能源2—3億噸標準燃料,而2010—2020年期間我國需進口4億噸標準燃料。此外,我國對俄羅斯木材、原材料都有大量需求。同時這一地區也是我國農産品和輕工産品的主要消費市場,與我國資源和産業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
口岸優勢:
滿洲裏有2個對俄的國家一類口岸,兩個對蒙古國的口岸。較多的口岸和便捷的速度為貨物的快速疏運提供了保證。滿洲裏口岸有三個優勢領先於其他口岸:一是口岸通過能力大,目前滿洲裏口岸綜合換裝能力可達1320萬噸,居全國沿邊口岸之首。特別是由鐵道部投資4.2億元的滿洲裏鐵路擴容擴能工程改造完成後,滿洲裏口岸的綜合換裝能力進一步增強,預計到2008年將達到2000萬噸;二是通過功能齊全,是國家規定的6個汽車整車及其零配件進口口岸之一,有全國一流的鐵路運輸油脂換裝場,有全國唯一跨越中俄國境的輸油管道,年通過能力可達300萬噸;三是換裝設施先進,特別是在大件換裝方面優勢明顯。 |
能源優勢:
區域內的扎賚諾爾煤田開採於1901年,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煤田保有儲量為83.1億噸,屬大型煤田。煤質為褐煤,深部伴有長焰煤,低值發熱量在3400~5200大卡/公斤之間,適合露天及井下開採。可用於火力發電、褐煤深度加工及煤炭中的稀有元素——鍺的開發利用,已成為國家重點能源開發基地。 |
政策優勢:
滿洲裏既是沿邊開放口岸,又屬西部開發地區。因此,享有國家賦予的一系列開放優惠政策,主要有:一是國家賦予的沿邊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二是國家賦予開發區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三是國家賦予西部開發地區的優惠政策。四是內蒙古自治區賦予滿洲裏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及優惠政策。五是內蒙古自治區賦予滿洲裏市進口木材加工園區的優惠政策。 |
|
能源重化工基地
重化工業基地位於扎賚諾爾靈泉地區,東以露天礦排土場為界,北至靈泉礦三斜井,總面積約22KM2。依託該區豐富的煤炭資源,重點發展電力、煤化工、高載能和特種金屬冶煉為主的能源轉換及綜合利用産業。煤化工重點引進煤制甲醇、煤制油項目;油化工以利用俄油氣資源,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為主。區內正在建設的深能源2 200MW電廠項目,為單晶硅、多晶硅、硅化工及金屬冶煉等項目提供了堅實的電力基礎。 |
進口資源加工區
該區規劃面積18.61平方公里,目前已有近百家木材加工企業入駐合作區,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木材加工的産品正由初加工逐步向以生産指接材、刨光材、單板、工藝鏡框、裝飾裝潢材料和木材廢料綜合利用的深加工方向轉化。重點發展以進口木材深加工和進口化工原料深加工為主的進口資源加工産業和新型建材産業。同時推進倉儲、商貿等項目的開發,使園區逐步發展成為集木材加工、化工産品生産、倉儲、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工業園區。 |
出口加工電子工業園區
電子工業園區設在滿洲裏市中俄互市貿易區出口加工園區中部,東臨滿洲裏公路口岸、西臨中俄互市貿易區封閉區,北部為中俄邊境線,佔地39.29公頃。可由多個單體投資項目組成,建設電子産品研發、生産、銷售園區,目前園區由滿洲裏市政府投資建設,部分廠房已建成,水、電、路已通,電子、家用電器等面向俄羅斯銷售市場的生産、組裝企業可以租賃、購買等方式入駐。 |
綜合産業園區
該區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位於機場路以西至邊境。已完成四橫五縱路網建設11公里,供電線路15公里,並具備通電條件。鐵路沿線建設新國際貨場,包括4平方公里的集裝箱專辦站及煤炭、汽車、化學品等專業裝卸場,區內主要開發新國際貨場、汽車機電、輕紡、綜合建材、倉儲物流、精細化工等園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