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蒙古族人民特別喜愛的食品,當地稱之為“蒙古勒巴達”,意思是“蒙古米”。用糜子經過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炒米的吃法有幾種:用黃油、奶皮、白糖拌着吃,很象芝麻糖的味道;用奶茶泡着吃,又香又軟,如果再加上一小塊黃油或奶酪,其味更可口。每天清晨,牧民出牧之前,早餐是奶茶泡炒米,加一些其它的乳製品,臨行帶上一些,中餐也就解決了。炒米含澱粉較多,十分耐饑。所以蒙古族牧民們常説:“暖穿皮子,飽吃糜子”。
奶皮
奶皮以牛奶製成。把新鮮的牛奶裝人盆中,過兩三天以後,上面即結成厚厚的一層奶皮。將這層奶皮疊為雙層揭下來,內夾白糖,吃起來香甜無比。奶皮多在逢年過節饋送親友和敬老時用。制奶皮用的牛奶,秋天擠下來的最為理想,由於此時乳牛的膘最肥,乳汁油脂也最豐富。
奶酪
奶酪,俗稱“酪蛋子”,是蒙古族居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奶食品。
奶酪,分生奶酪和熟奶酪兩種。
生奶酪的做法是,把鮮奶倒入筒中,經過翻攪提取奶油後,將純奶放置在熱處,使其發酵。當鮮奶有酸味後,再倒入鍋中煮熬,待酸奶呈現出豆 腐形狀時,將其舀進紗布裏,擠壓除去水份。然後,把奶渣放進模具或木盤中,或擠,大多都在行囊中放幾塊奶酪,以防不測,備以充饑解渴。
壓成形,或用刀劃成方塊,生奶酪就制做成功了。
熟奶酷的做法與生奶酪的做法略有不同。制做熟奶酪時,先把熬製奶皮剩下的鮮奶,或經過提取奶油後的鮮奶,放置幾天,使其發酵。當酸奶凝結成軟塊後,再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放入鍋內慢煮,並邊煮邊攪,待呈糊狀時,將其舀進紗布裏,擠壓除去水份,然後,把奶渣放進模具或木盤中,或擠壓成形,或用刀劃成不同形狀。奶酷做成後,要放置在太陽下,或者通風處,使其變硬成幹。
食奶酪方法很多,或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如吃乾糧一親細嚼慢咽,越嚼越能品嘗出其中的滋味
黃油
將奶皮子放入鍋內用猛火熬製,分離出渣子後,剩下的就是黃油。將黃油取出裝入瓶內,可隨時取食。在奶茶中泡上炒米,放上黃油,邊喝邊吃,是深受蒙古族喜愛的吃法。
奶渣
奶渣是從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後冷卻即成酸奶水,把它倒入竹制鬥形濾水留在竹鬥濾器中的就是奶渣。
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助消作用,外出藏民常帶奶渣以防水土不適。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內蒙古人待客常用的一道菜。
酸牛(馬)奶
酸奶,蒙古語稱“艾日格”,是牧區消夏避署之佳品。
酸奶,分生酵酸奶和熟酵酸奶兩種。其制做方法是:把擠出的鮮 奶,通過紗布
過濾後,倒入直徑三十厘米、深為一百厘米的木筒或鐵皮筒內。用一根頂端有木板的木棍,上下翻攪鮮奶。待融於鮮奶中的奶油,漂浮到表面後,就用勺子將奶油舀出。把純鮮奶依然置於筒中,並加蓋密封,促使其發酵。在發酵期間,溫度要保持在十五度以上。兩天之後,鮮奶就有酸味了。發酵的時間越長,酸奶就越酸,從不會腐壞變質。
制做熟酵酸奶,方法也十分簡單。將鮮奶倒入鍋內燒開,待熟奶晾溫時,適量加進上次留下的酸奶,其作用類似發面的酵母,然後放置在通風處,使其發酵。幾個小時後,熟奶就變酸了。酸奶越酸味越佳。
酸奶富有營養,具有滋補氣血作用的美容功能。常飲酸奶,可使皮膚增白。由於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其對肺結核、消化不良、心血管等病症,均有明顯的療效。若是出門遠行,喝上幾碗酸奶,真是沁人心脾,既能充饑,更能解渴防署
內蒙古人家家都會做酸奶子,常常是自做自飲。內蒙古人飲食酸奶子,不加糖,就喝那個酸勁,內地人剛開始服用時,抵不住那個酸勁,可放適量白砂糖,攪勻後飲用,酸中透甜,加以奶香,也別具其味。喝酸奶子會上癮,一旦上了癮,也許會因此“終身受益”。
奶油
黃色、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用杵杠攪和分離出白脂肪濾去渣滓,放溫火上熬,水蒸發後,待顏色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後,即成酥油。酥油味道獨特營養價值極高,中西餐均可飲用。
白奶豆腐
奶豆腐,蒙古 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饑。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
奶豆腐,分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兩種。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製奶皮剩下的奶漿,或提取酥油後餘下的奶渣,放置幾天,待其發酵。當奶漿或奶渣凝結成塊時,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然後將固體部分,在鍋裏文火煮,邊煮邊攪,直到粘着程度時,再裝進紗布裏,把黃水擠出。這時就可以裝饃壓製成形,或置於木盤中,用刀劃成各種形狀;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鮮奶發酵,使其變酸後,倒入鍋裏煮熬,奶漿就變成老豆腐形狀。然後在紗布中,擠壓去水份,裝模成形,奶豆腐色澤乳白為最佳。奶豆腐可現吃,柔軟細膩,十分可口,也可晾幹久存食用。
馬奶酒
具有濃郁民族風味的兩種酒。馬奶一次擠不出多少 ,一天卻能夠擠上六七次奶。乳糖發酵成的馬奶子酒是一種粘狀雪白的液體,喝起來有酸頭,酒精度只有二度左右,在草原上喝多了也不至於騎不了馬。馬奶酒的釀造過程是,初夏,將新鮮馬奶灌進馬皮縫製的囊中,不停地搖動一段時間,然後放入酒酵母,置於保溫處讓其發酵,待到噴散酒香並呈半透明狀液體時即可飲用。
馬奶酒是哈薩克、克爾克孜等族人夏季招待客人的消暑飲料,清涼適口,沁人心脾。元代詩人許有壬形容馬奶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釀醴泉。”清代肖雄説它“其性溫補,久飲不間,能返少顏”
草原上的食物中除了肉類以外,大部分營養都來自這種馬奶酒。傳統的蒙醫將馬奶酒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腸胃病,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手扒肉
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地方風味之一。製作和吃法別具一格: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
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