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風情  
視火為生命的鄂爾多斯蒙古族

    談到火,便使我們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嚴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倆倆結伴狩獵,他們喜悅地把獵物放到林間空地上或草原上,很快弄來樹枝、樹葉,攏一堆火,把獵獲物烤得半生不熟,一邊美滋滋地吃著,一邊取暖驅寒,火顯得多麼重要啊!人間萬物的迴圈運轉,處處離不開火。蒙古人視火為生命,以火當財富。火還是溝通人們心靈、增進民族之間友誼的橋梁。噴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 哪樣離開了火也是不行的。只要有了火,就能驅寒取暖,振奮人們的精神。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條件的限制,他們是燒不到煤炭的。于是,他們便就地取材,把畜糞和檸條、沙篙等灌木枝葉當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著似山如塔的牛糞、馬糞和羊糞,或者橫七豎八地壘垛著沙篙、檸條、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幹,猶如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點綴在千裏草原上。曬幹後的畜糞,易燃、火苗旺,沒有異味。沙區生長的灌木,有油性、堅硬、火勁大、耐燒。顯然,就是在十冬臘月,寒冰凝霜的季節裏遊人到蒙古包住宿,也會感到溫暖如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雖然有的牧民已用電或太陽能為他們的生活服 務,但他們對火的崇拜仍不減當年,年年歲歲都有敬火、祭火的習慣。臘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講究、最隆重。夜幕降臨,參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著整潔的衣服,一同來到燃燒著的火盆前,點燃一柱香,先繞行蒙古包一周,再從左、右繞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內,祭火便開始了。這時火盆旁邊的小桌子上,已擺著很多供品:哈達、酒、炒米、紅棗、酥油、磚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們還要往火盆裏投祭品。並吟誦祭辭,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賜:孝順的兒子、賢惠的媳婦、溫順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來!福來!福來!”並且,全家人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湯煮的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