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蒙古族使用夏曆,最重要的節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又稱為“年火”,帶有迷信色彩的傳説是,要在這一天送“火神爺”上天,因為火神是賜與人們幸福與財富的,所以蒙古族群眾對火是很尊重的。平時用火小心慎重,不讓小孩玩火,隨意跨越火堆,出門遠行先要祭火,出外歸家要檢點新柴放到爐灶裏,以&&對火的虔誠。待到小年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獻羊胸叉骨和哈達、香燭、奶食品等、並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飲酒娛樂,夜以繼日,將“祭灶”飯吃七天。
大年(春節)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鄂爾多斯蒙古族稱正月為“察幹薩日”。‘察幹”即白色,“薩日”即月。他們認為白色是萬物之母,象徵着純潔、吉祥,這種風俗在草原上流傳很廣。據馬可 波羅在他的<紀行>中記載:“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習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開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們互相饋贈白色之物”,以“白色為吉服”,白色為“吉祥納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稱之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國內各地蒙古各部紛紛向蒙古大汗獻“九九”白色之馬駝,友鄰各國還要獻“九九”白色之大象。馬可 波羅記述:“是日國中數處入貢極富麗之白馬十萬餘匹,是日諸象共有五千頭,身披錦衣甚美,背上各負美匣二。其中滿盛着宮廷所用之一切金銀器皿甲胄,並有無數駱駝身被錦衣,負載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隊行於大汗前,是為世界最美之奇觀。”
除夕,先在馬尼宏桿子的東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樣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歡聚一堂共吃羊頭。進餐之前,家中長者要先把羊嘴巴揭開,按迷信傳説,這個儀式大概有兩個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張牙以驅鬼避邪、因為三十這天世無主持之神,鬼要四處籌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張是足可把餓鬼嚇跑的。午夜,全家圍坐一起吃餃子,名曰“辭歲飯”。外出不在家的(婚後分居的男兒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長喊一聲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飯。東方微亮,新年伊始,這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馬尼宏桿子的座盤上點起天燈(係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點燃),隨後再分別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畢,就該噶早年茶了,此時,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彈點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兒女要施跪拜禮敬獻哈達,長輩也要逐個賜祝福詞。隨後,又是全家(夫婦之間除外)互換鼻煙壺以示新年祝賀。新春期間,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舊時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門),帶上哈達、鼻煙壺和美酒,三五成群,興高采烈地挨個給親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飄香,歌舞昇平,到處瀰漫着濃厚的節日歡樂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