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情

    莜麥經過加工變成的麵粉便是莜面。莜面可制做成20多種花樣兒,有多種食用方法。按花樣兒分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純莜面做成的,有窩窩、魚魚、剝面、刨褶、拿糕、炒麵、糊糊等;第二種是和山藥合製做成的,有席囤囤、猴腳板板(亦稱筋棍條條)、黑老鴰含柴、火燒燒、莜面餃餃、山藥丸丸、山藥魚魚、庫壘等;第三種是與其它食物及蔬菜合製而成:和高粱面並做的“二莜面”,和豆子合做的“炒麵”,與小米做成“擱和稀粥”;與其它蔬菜製成的“煮魚子”、“燜魚子”等。
    按制做方法可分為:調着吃(分冷調、熱調)、拌着吃和甜吃等。冷調是用配好的冷鹽湯(包括醋、醬油、鹽水或腌菜的鹽湯與花椒、辣椒共熗),拌上黃瓜、水蘿蔔、辣椒等,再加上山藥、茄子和豆角,一併拌攪在一塊,隨之把蒸好的莜面放入碗內,用筷子調上吃;熱調為羊肉或豬肉熬製成的肉湯湯,亦可用雞蛋或其他蔬菜製成以雞蛋湯或素熱湯調拌食用。還有一種野味湯,冷湯是熗扎蒙花,再用野韭菜、山蔥、石蒜調製成鹽湯,熱湯是燴蕁麻、蘑菇羊肉湯,吃來別有風味。拌着吃是用筷子將幹面(如炒麵等)與水或粥拌攪成團粒狀,可直接食用,不用任何加工調和。
    還有一種吃法更有風味兒,就是把蒸好的熱莜面晾冷或是食用時所剩下的冷莜面,用冷鹽湯調食,故稱“冷調莜面”。鄉下人們飲酒若無菜下酒,冷調莜面可做為一道菜就酒。民間流傳的“順口溜”稱之為:“冷調莜面就燒酒,山珍海味都不如,一口莜面一口酒,香得人們口水流”。
    在舊社會貧困的時候,雖然有莜面可吃,但不像現在吃莜面為樣,蔬菜各異、調和齊全。那時只能用開水衝點大塊鹽(人稱“泡花鹽湯”)來調食。因此有人説:“泡花鹽湯調莜面,稀寡無味不想咽。”可見調味品之缺乏,更談不上有其它味道了。
    有人説莜面雖好吃,但絕不能離開山藥、辣椒和醋,這是吃莜面必備的“三大件”,就好似“二人&”音樂中的“三大件”(笛子、揚琴和四胡),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一件樂器,那就意味着失去了“二人&”的味道。吃莜面也是同樣的道理。
    莜面不但鄉下人愛吃,就是城裏人也頗為喜愛。以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為例,繁華的道路兩旁,更會看到比比皆是的莜面館子,牌子上寫有:“武川精莜面”、“涼城莜面館”、“中旗莜面窩窩”、“卓資縣山藥魚魚”等。每逢中午或晚上,各處的小面館均食客盈門,擠滿愛吃莜面的男女,真是“莜面進了城,香煞呼市人。”顧客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莜面蒸了一籠又蒸一籠...
    在路邊的小食品攤上,也不乏賣現成蒸好的莜面窩窩、魚魚的,這些買賣人大都是來自山區的農民,他們給城市繁華的小食品市場增添了色彩,使城市“莜面處處飄香,買都爭先恐後”。市民們下班後順便買上幾斤熟莜面,回家再配上黃瓜絲絲、茄子條條、山藥片片等,即可香噴噴地吃起來,既經濟方便,又味美可口,這大概也算是城市人餐桌上的一大特色吧。
在過去,城市是很難吃上莜面的,你若想吃頓莜面,還得託人到鄉下購買或用其他生活用品和農民換取。現在則不同了,市場經濟帶來了市場繁榮。如果市民想吃莜面,便可下飯館或買現成的食用,再就是買上麵粉自己製作,真是“食之方便,食時香甜”。
據傳,清朝康熙皇帝出訪塞外,來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曾食用過莜面,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
    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在中央工作多年,他雖然離開了故鄉土默川,但對莜面是“舊情不忘,百吃不厭”,他老人家常常讓家鄉的親屬和老朋友把莜面捎往北京住所,並同時帶上家鄉的水,以備和面之用。因為莜面的好賴與否與水有直接的關係,産地莜面用産地的水和面製作,才能散發出濃香的味道兒、吃着才筋道。
    莜面製作成的各種花樣兒吃起來味道各異,均不乏香味。例如老鄉們常説的“莜面餃餃,香塌腦腦”;“莜面席墩墩,吃起來香噴噴。”還有“山藥、莜面,一天不吃就想念”等。
    如今 ,人們到飯館吃的或在市場上買的,大都是去了皮的精莜面,看上去面白如雪,吃起來卻缺乏筋道和濃香的莜面味兒。鄉下的農民有個説法:“莜面白黑説精了,人好人賴説心了”,還有“莜面好賴説味兒了,牛馬好賴説勁兒了”,這兩條諺語意味莜面的好與差不能以顏色白黑而論定,最主要的是看它有無勁道韌度;是否有沁心撲鼻的濃香味道。真正的後山莜面上籠蒸到欲熟時,便會聞到濃香的莜面味兒。有人説:“聞莜面比吃莜面還要香哩!”
    一般來講,人們依據食用莜面的經驗而品嘗比較,對莜面産地好賴程度的評價是:後山的莜面比前山的好,秋莜麥麵比夏莜麥麵好,旱地莜麥要比水地的好,坡地莜麥麵比川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