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子山岩畫
卓子山位於烏海市東端,綿延起伏近&&,因其主峰形似桌子而得名,蒙古語稱之為“烏仁都喜”,意即“砧子山”。本世紀70年代,在這裡發了大量的岩畫。岩畫主要由五部分組成:
卓子山岩畫是世界各地3000余處岩畫中的精品,製作之巧妙,風格之獨特,一直令專家和游客驚嘆不已。專家們測定,它的製作年代是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6000餘年的歷史。從內容多為人面像、動物圖形推斷,岩畫反映的是青銅時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遺跡。但一些難以斷定的怪異符號卻一直令專家們大惑不解,至今極是個謎。如,在召燒溝岩畫中有一幅一米見方的畫面就很特殊:左側是一高大雄壯的男子,右側是一較矮小而苗條的女子,中間是兩個小孩,四個人手拉手站成一排,形成一個完整的家庭。據專家説,這幅畫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根據社會發展史理論,新石器時代應該是處於母系氏族社會,家庭中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像這樣明確以男子為家庭主體的原始家庭實屬罕見。
卓子山岩畫最為神秘的則是它的製作工藝。一般來説,岩畫有兩種制的方法:其一是以銳器在岩石上打制;另一種是用硬器在岩石上磨制。但卓子山岩畫卻不是用這樣兩種辦法。證明有二:一是凹式筆畫的邊緣突起,猶如後形成的情形。二是無形筆跡深度達40厘米,猶如用鐵鏟將刻在豆腐上的畫面鏟去産滑的鏟面上圖形猶存。這一現象是在後摩爾溝遭破壞的幾幅岩畫斷面上發現的。到底是怎樣製作的,至今仍是一個謎。1991年,國際岩畫研討會在銀川召開,各國專家在參觀了卓子山岩畫後,也是大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