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電力
煤炭、電力工業 1997年煤炭開採企業41戶,煤炭産量1529萬噸,實現不變價值7.11億元,銷售産值12.71億元。已構成規模的有伊敏煤電公司、 大雁礦務局、扎賚諾爾礦務局、寶日希勒煤炭集團公司。目前一受市場影響,二受運力制約,使資源優勢末能成為經濟優勢。今後的發展前景是:繼續加強與東北經濟區的&&,拓寬銷售渠道,努力增加濱洲鐵路的運輸能力,擴大在東北經濟區的能源佔有份額,大力發展電聯營産業,以電保煤,以煤保電,煤電聯營,實現“煤從空中走”,加快煤炭資源開發速度,爭取到2000年使原煤産量達到2400萬噸。
豐富的煤炭、水力資源為電力工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1997年裝機容量為43.3萬千瓦,大小機組60&,發電量11.87億度,分嶺西、林業、
企業和地方以及由東北電網供電的嶺東4個系統發供電。嶺西電網是最大的,網內有電廠9座,裝機21.6萬千瓦,佔全盟總裝機容量的49.88%,1997年的發電量為9.19億度,其中歸流河發電廠是主力電廠。今後發展前景是:第一在完善現有輸電網改造的基礎上,統一電網建設,打破條塊分割,實現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經營管理;第二加快煤電基地建設,積極主動配合國家在呼盟建設大電廠,創造條件,支持伊敏電廠的建設,爭取到2000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144萬千瓦左右,年發電量達到87億度,其中伊敏煤電聯營達到60億度;第三大力開發水電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264 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7億度,有17處可建大中型水力發電站。當前要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首先建設鄂倫春旗畢拉河水電站、莫力達瓦旗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 現代化能源基地——伊敏煤電公司
伊敏河緩緩流過呼倫貝爾大草原,被這裡的鄂溫克族牧民稱為“母親河”,在這條河流的中部,坐落着經國務院批准興建的全國第一家大型煤電企業——伊敏華能東電煤電有限責任公司。
煤電聯營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大創舉。現正在建設的伊敏煤電工程是我國東北地區能源發展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在呼倫貝爾建設能源基地的突破口項目,是東北經濟區實現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重點項目,已列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綱要和第八個五年計劃》以及1996年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我國第一個大型煤電合一建設項目。連接電廠和煤礦的3.8公里長地面生産系統,似一列長長的“列車”,雄偉壯觀。煤炭就是通過“列車”內的輸煤皮帶,直送電廠,燃燒後的煤渣又通過輸煤皮帶返排回露天礦填充煤坑,銜接緊密。該項目一期工程已投資13.5億元,設計規模為裝機容量100萬千瓦,安裝兩台俄羅斯産5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建設與互相配套的年産500萬噸原煤的露天礦和電廠送變電工程。公司已制定出電廠工程一號機組確保1997年並網、煤礦工程1997年投産的計劃。以後還將建成電廠裝機容量400萬千瓦、煤炭年生産能力2000萬噸的大型能源基地。“煤從天上走”即將成為現實。
- 煤海頭雁——大雁礦務局
大雁礦務局位於鄂溫克旗境內,總面積約420平方公里,大雁煤田已探明的東部礦區地質儲量19.91億噸,可採量13億噸。煤質屬中灰、低硫、低磷煤,平均發熱量為3 200大卡/公斤,適用於發電、生産和生活。礦區交通運輸方便,國鐵濱洲線橫穿礦區,有自營鐵路42公里,礦區公路66公里。
大雁礦區開發於1970年,1973年納入國家基本建設項目,1974年初成立大雁礦務局。礦區共建成3個生産礦、5對生産井,形成設計能力305萬噸/條,生産能力達400萬噸/年。已基本形成煤炭生産、基本建設、多經三産等基本配套的綜合性經濟實體。建局以來,共生産煤炭3 610.5萬噸,上繳稅金11 738萬元。
十幾年來,通過落實承包經營礦井質量標準化、現代化建設,開展企業升級,精簡機構,轉換機制,改變了企業面貌。1988年在東北內蒙古煤炭系統第一個實現了質量標準化礦務局,1989年晉陞為國家二級企業,1990年實現現代化礦務局和特級質量標準化礦務局,連續五屆被評為中國煤炭工業優秀企業。1991年以後,通過減人提效,轉換經營機制,企業的潛力得到挖掘,生産力得到長足的發展,大雁礦務局也由此成為全國煤炭企業的先進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