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
- 中華文明的曙光
在赤峰市區東北隅,一座山峰拔地而起,赭紅色的山體在晚霞的輝映下如霓如虹,顯得分外妖嬈。就是這座古老而神奇的山峰,曾孕育了馳名世界、彪炳千秋的紅山文化,使中華古老文明的曙光,穿透蒙昧的暗夜噴薄而出。
早在6500多年以前,在奔騰不息的西遼河上游便生活着一個具有高度發達的原始文明的遠古民族。經過1500年的生息繁衍,這裡的人們創造了當時居於領先地位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斗轉星移,這些代表中華遠古璀璨文化的遺存在地下湮沒了5000多個春秋,直到1908年日本著名的考古學家鳥居龍藏在紅山進行考古調查時方得以發現。1935年,日本考古學界泰斗濱田耕作組織,對赤峰紅山後的原始文化遺存進行了大規模發掘,並整理出版了《赤峰紅山後》一書,將這種以赤峰市為中心的原始文化群命名為“赤峰一期文化”。新中國成立以後,考古工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對這種類型原始遺存的文化內涵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1954年,我國考古學界以首次發掘地紅山作為這種原始文化的名稱,正式命名為“紅文化”。
近年來,紅山文化的考古發現和科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巨大成果。以牛河梁女神廟、祭壇、積石冢三位一體的古國首都和三星他拉“中華第一玉龍”為標誌的紅山文化,改寫了中華文明史。證明早在6500年以前,赤峰地區就已經跨入人類遠古文明的門檻,從而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紅山文化被譽為“中華文明的曙光”。
城市的出現,文字的應用和金屬器的製作是人類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的三大標誌。考古發現證明,紅山文化是中國最早具備文明「社會標誌的原始文化。經過考古工作者長達十年的辛勤工作,牛河梁這一遠古神秘王國首都的面紗終於被揭開。牛河梁古都遺址,開創了古都太廟、天壇、皇家陵園為一體的城市格局的先河。直到現在保存的明、清兩代都城北京城的格局仍然延續了這一古老傳統。在敖漢旗小山和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中,均出土了冶煉紅銅的坩堝以及銅渣和銅片,證明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並且在生産生活中等到應用。在紅山文化晚期的陶器上,已經開始出現刻劃或彩繪的原始文字大多以象形文字為主,基本上具備了文字的功能。正是由於以紅山文化牛河梁古國首都、紅銅冶煉技術的應用和文字的出現作為標誌,中華文明的曙光微露,文明的朝陽冉冉升起。
中國是龍的故鄉。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古往今來,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已經成為不朽的民族之魂。6000多年前,龍作為瑞獸圖騰,正是由紅山文化的先民們首先賦予其形骸和靈氣,使之騰飛於松州大地,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精神象徵物。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長鬃剛立,馬首蛇身,眥目揚鼻,威猛靈動,令人肅然起敬。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的龍型玉器。與此同時,在廣袤的赤峰土地上不出現了豬蛇合一、鳥蛇合一等形態各異的玉龍形象。這種將各種動物靈氣集於一身塑造瑞獸的作法,對龍的形體構成産生了重要影響。赤峰當之無愧為“龍的故鄉”。
- 遼代兩都説古今
赤峰的西拉沐淪河和老哈河流域是契丹人的發祥地,也是統治北中國達200 餘年之久的遼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遼國出於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需要,實行五京建制: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郊)、東京遼陽府(今遼陽市)、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市)。五京這中,南、東、西三京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愈加繁榮。而作為五京之首的上京和最大陪都的中京卻早已化為一片焦土,成為歷史的遺跡。
遼上京城址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一華里處。自遼太祖「神冊三年(公元918)始建,至元代初廢棄,歷經300年的興衰。城垣規模宏大,
氣勢雄偉, 幅員27華里。分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皇城是契丹統治者的活動的場所。漢城為契丹、漢族平民的居住區兼商業區。黃金時代的遼上京,高三丈的圍墻,擁抱着偌大的皇都。安東、乾德、拱辰、大順四個城門巍峨,井字的大街兩旁官署森嚴,商賈雲集。紫禁城內,有開皇、安德、五鸞三座大殿,金碧輝煌。孔子廟、節義寺、天長觀等處游客不絕,香火鼎盛。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是在這裡黃袍加身,發號施令,一統天下的。
遼中京位於赤峰寧城縣境內。中京臨近中原,又在遼宋交往的適中之處,在此建都可以溝通東西,兼顧南北。“澶淵之盟”後,遼宋兩國結束了敵對狀態,遼聖宗及承天皇太后率兵歸來,見此地地理位置重要,氣候條件宜人,山川風貌亦佳,“因議建都”。公元1007年築成中京。遼中京有城三座,即外城、內城、皇城。城市規模、形制依然FangSong都開封。建成後,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就由上京移至這裡。因此,中京是以遼代中晚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載入史冊的。中京的建立,促進了北方民族與中原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
遼中京遺址上,一座古塔赫然而立。這座高達80.22米、周長113米的八角密檐式磚塔俗稱大明塔,是中國古塔中體積最大的一座。大明塔古樸粗獷,氣勢磅礡,遠在幾十里外便可睹其雄姿。最底層的高大立面上,一週巨大的蓮花寶托丐了海天佛國的八大部洲。每個立面中心砌出券頂佛龕,一尊尊高大的圓雕佛像,頭頂佛光,慈眉善目,俯視人間。佛像的兩側,各站朋威武的金剛力士,怒目猙獰,手持各種法器以維護佛祖的尊嚴。在佛祖的上方寶蓋左右,一群飛天漫天飛舞,彩帶、花籃和衣裙雕刻細微,栩栩如生。塔角挂有風鈴,清音嫋嫋,恍若來自天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同志來此觀瞻後即興賦詩云:“遼代大塔震中京,琼壁彩雕十三層。白雲悠悠掠頂過,輕風陣陣響千鈴。”大明塔經歷千秋而巍然聳立,不禁使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讚嘆。
最早到遼中京一帶的平原帝王是魏武帝曹操,爾後有唐太宗李世民。清帝乾隆東巡路過此地,睹物傷懷,留有詩作《大寧城攬古》,“斷戍頹垣蔓草青,秋風立馬一延停。侍臣不識憑臨意,只道初蕃過大寧。”中京大明作為歷史名城,遼之後經金、元、明三代沿用。
遼上京、遼中京雖已不存,但其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人至此,當年的墻垣、宮殿遺址仍依稀可辨,蘺蘺的草叢中遍存琉璃瓦片,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 草原深處遼皇陵
按遼國制度,皇帝、皇后死後均要建立陵地,並在陵地附近興建奉陵邑,以供四時祭祀和守衛。遼代9個皇帝共有5座皇陵:祖陵、懷陵、顯陵、乾陵、慶陵。其中祖陵、懷陵、慶陵均座落在赤峰境內遼闊的巴林草原上。
遼祖陵,位於巴林左旗境內,埋葬着遼朝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公元928 年,遼太祖在東征途中駕崩,皇后述律氏主持修建了富麗堂皇的祖陵。祖陵由陵區和奉陵邑祖州兩部分組成,陵區十分獨特。由山門而入,四週群峰環抱。從裏向外看,山門又像封閉一樣,蹤跡皆無。作為一代皇陵,可謂天設地造,獨一無二。祖陵以其旖旎的山光水色和歷史人文景觀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人們在瞻仰一代梟雄的豐功偉業之時,又可在美妙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限樂趣。遼慶陵,座落在巴林右旗北部,是遼聖宗、興宗和道宗的陵寢。慶陵所在的慶雲山位於大興安嶺山脈的主幹上。山勢雄偉,森林密布,溪流縱橫。三座皇陵依山就勢,因峰顯形,將巨大的山勢和王者氣概有機地融為一體,以表現皇帝至尊無上的主題。
遼懷陵,建巴林右旗境內一個袋狀山谷之中。眺望谷內,雲遮霧障,古木參天,溪流潺潺,宛若人間仙境。懷陵對面的山峰呈臥龍之狀,觀之似龍首微翹,龍目圓睜,龍須飄然,龍脊起伏。似乎隨時都會騰空而起,躍然蒼穹。懷陵是由奉陵邑、內陵區和外陵區組成的大型陵園,遼太宗和遼穆宗長眠於此。
- 巨龍逶迤群峰間
在赤峰南部的崇山峻嶺中,一條條土築長龍蜿蜒盤亙在蒼山林莽上,它就是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燕秦長城。
戰國時期,燕國為了防禦東胡的進犯,修築了東起鴨綠江畔,西至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長城,全長2000余公里。這條長城西自河北省圍場縣進入赤峰市喀喇沁旗,跨越老哈河再入遼寧省建平縣,在赤峰境內長約300餘里。 燕國隨着國勢的進一步增強,又繼續向北擴展疆域,將長城推進到赤峰市以北,修築了外線長城。外線長城自河北省圍場縣進入赤峰市松山區,東越老哈河橫穿敖漢旗進入哲裏盟奈曼旗境內,全長500余公里。燕長城的修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了懸崖、溝坎、河床等天然屏障。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動用了數萬民工,歷時10余載, 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修築的長城相連並加以修補,形成了東起朝鮮大同江畔,西至甘肅臨洮的萬里長城。赤峰區段的秦長城基本上延續了赤北長城的走向, 全長約500餘里。秦長城比燕長城防禦功能更加完善,城墻普遍加寬加高,並且增設了烽火&和城堡。如今,燕秦長城雖然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仍奇蹟般地盤亙在松州大地上。
漢朝時期,為了抵禦匈奴的入侵,漢武帝興師動眾修築了新的萬里長城。漢長城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軍事工程,其規模和工程量遠遠超過秦長城。它東遼東鴨綠江畔,西至浩瀚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總長度超過2萬里。赤峰區段的漢長城, 地處長城中段迤東,控扼遼西邊塞,是漢朝的重點防禦地段。這段長城自河北省承德市進入赤峰,經寧城縣和喀喇沁旗,向東延入遼寧省建平縣境內,長達450 餘里。赤峰地段漢長城的指揮中樞,是位於寧城縣境內的右北平郡首府平剛城。平剛城周長5200米,座落在“盧龍塞道”的北口上,號稱“邊塞鎖鑰”,把守進入中原的大門。漢朝著名的抗匈將領衛青、霍去病、李廣、韓安國等都曾任右北平郡太守,鎮守平剛抗擊匈奴。漢長城和平剛城一道,為中原免遭戰亂之苦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們常常有一種誤解,認為歷史上修築的長城都是漢族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興建的。其實,長城作為一種防禦工事並沒有打上民族的烙印,分佈在蒙古草原上的金邊堡,便是馬背民族女真人的傑作。在赤峰市北部至今仍完整保存着長達2000多裏的金長城。金邊堡又稱金界壕,是金政權為抵禦蒙古鐵騎,用了六七十年時間,調動百萬軍民,修築的一條我國歷史上最嚴密、最科學的軍事防禦工程。金邊堡比長城要複雜得多,它設有外壕、副墻、內墻和主墻四個層次,總寬度右達50多米。相隔七八十米,有一馬面矗立;相隔一二里,有烽燧高聳;相隔五六里,有一戍堡巍然。如此嚴密的軍事防禦設施,不能不令歷代長城自吧弗如。即令是當今的塹壕工事,在金邊堡面前也難免小巫見大巫。然而,界壕雖堅,終不能抵擋勢如雷霆萬鈞的蒙古鐵騎。看來一個王朝的興亡,總帶有某些歷史的必然性。
- 遠古藝術兩畫廊
赤峰西部七老圖山圖山余脈,重巒疊峰,逶迤東行。在山商峽谷,河流兩岸的懸崖峭壁上,鐫刻着一幅幅奇形怪狀的古代岩畫,映射出赤峰8000年來文明史的璀璨光輝。這些岩畫較為集中地分佈在陰河、百岔河兩岸,因此被譽為&&畫廊。
陰河川岩畫分佈在赤峰市松山區綿延&&的區段上,共有百餘幅岩畫。人面岩畫是&&廊中最具特色的景觀,總數佔3/4。作為偶像崇拜而創作的人面, 構思精巧,造型古拙、粗獷,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這些人面肖像品類繁多,有的濃眉大眼,絡腮鬍須,目光炯炯有神,威猛中透神威;有的畫面由多種形態各異的形象疊印在一起,神態有喜有憂,奇形怪狀。還有一種削面岩畫,將面部輪廓舍去,眼、眉、鼻、嘴任意擴張取捨,形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臉譜世界。
以抽象思維的方式去表現世界,是陰河川岩畫藝術的又一特徵。這類抽象岩畫數量不多,但極富個性,寫意性和裝飾手法較強烈。古代的藝術家們通過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將人文和大自然景觀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幅幅充滿自然情趣的畫面,表現出了古代原始岩畫藝術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審美意識。
百岔河沿岸岩畫分佈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境內百岔河流經的區段。共發現岩畫140余幅。百岔川岩畫數量最多的是動物岩畫。岩畫有獵人攜犬狩獵圖、騎馬彎弓射鹿圖`野獸侵人圖、牛馬駝羊奔突圖、天體星雲圖等。畫面有的構圖精巧, 線條流暢,造型逼真;有的以古拙見長;有的則抽象得難以捉摸。百岔川岩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生産史、生活史、文化史和宗教史等彌足珍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價值。
- 精美絕倫遼壁畫
1996年,赤峰市敖漢旗在首都北京舉辦了中國遼代壁畫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觀眾。一幅幅精美古樸的遼代壁畫,令觀眾大開眼界。
在赤峰地區發現的大量遼代墓葬中,保存着為數眾多的精美壁畫。這些壁畫以形象生動的筆觸,描繪了契丹民族富有特色的游牧生活和古代草原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色,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遼代壁畫多以反映契丹人游獵、起居、出行、宴飲、娛樂等生活為主,也有四季風光等方面的內容。1990年敖漢旗出土的遼代壁畫《馬球圖》,人物形象逼真生動,呼之欲出,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幅反映遼代體育活動的壁畫,也是中國古代壁畫的精品。巴林右旗遼代太陵壁畫,阿魯科爾沁旗寶山遼代貴族墓壁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為研究遼代契丹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遼代壁畫大多出自民間畫師之手,絕少宮廷畫那種小家碧玉、雍容華貴的匠氣。在技法上,吸取了唐、宋以來寫實的表現手法。又有其獨到之處,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赤峰地區這些珍貴的遼代壁畫,代表了我國北方草原畫派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對後世産生過深遠影響。人南宋的《胡笳十八拍》,到明朝宮廷畫家仇英的《秋原獵騎圖》,以及金元時期墓室中大量出現的宴飲、騎射、游獵等壁畫,不論從題材上或手法上,多借鋻於北方草原情景和契丹的游牧生活,反映了北方草原畫派的藝術特點。“涿州沙上飲盤垣,看舞春風小契丹”。在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遺産,發展民族文化的偉大事業中,飲譽中外的遼代壁畫,必將光芒四射,大放異彩。
- 煙雲飄逝古戰場
在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草原的西南部,有一個名叫烏蘭布統的地方。它以清代的古戰場載入史冊,名聞遐邇。古戰場地勢平坦開闊,水草豐美。每逢盛夏季節,大片大片的金蓮花搖曳生姿,宛如金色的沙灘。一座赭色山峰突兀而起,山形酷似一個甕的上半截。蒙語稱“烏蘭布統”,譯作漢語為紅壇子山。山下是一個天然湖泊,綠波蕩漾,紅山映碧水,使草原更為靈動鮮亮。清代著名的烏蘭布統大戰就發生在這裡。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70年),噶爾丹叛匪勾結沙俄,製造分裂。康熙大帝率軍親徵,坐陣波羅和屯(今河北隆化)運籌帷幄。命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康熙的哥哥)率軍進攻。清軍與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軍隊在烏蘭布統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鏖戰。噶爾丹軍隊潰敗而逃。清朝內大臣佟國綱於此陣亡。故人們將山下的湖泊稱為“將軍泡子”。歷史的煙雲飄逝而去,“牧童拾得舊刀槍”的古戰場,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完全是一幅美麗多姿的草原畫卷了。
- 古樂新音攝魂魄
赤峰雅樂和赤峰佛樂,都是剛剛“出土”不久的民族音樂的瑰寶。它們雖然鳴世不久,但卻以其珍貴的價值引起了音樂界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
雅樂,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朝賀宴饗時演奏的樂曲,屬宮廷音樂,各朝代相襲沿用。加流傳在赤峰一代而被稱為赤峰雅樂。據記載,赤峰演奏這種雅樂,大約起源於清朝光緒初年,盛行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而後便逐漸銷聲匿跡了。赤峰雅樂的樂譜是以我國傳統的工尺字作標示。所用樂器一般有笛、笙、雙管、四弦、簫、琵琶等。演奏者須具備溫文而雅的氣質和博古識今的學識,可見雅樂之“雅”。赤峰雅樂共挖掘整理出20余樂曲,有《慶壽》、《木龍吟》、《北正官》等。赤峰雅樂中正、典雅、寬舒、平和,給人以閒適、素樸、淡泊、恬靜的美妙感受。
赤峰佛樂的再度面世略晚於赤峰雅東。據有關人士考證,赤峰佛樂“並不是赤峰所獨創、所獨有的,而是近百年來在赤峰地區演奏、流傳,近年來繼赤峰雅樂之後在赤峰失而復得,古音復鳴的我國的一種古典民族音樂。”赤峰佛樂挖掘整理出20余支曲子,“格調清新淡泊,韻味綿遠悠長,深得天韻天籟之妙,而無爭管繁弦之感。”展現出一種虛無縹緲,超絕塵俗的境界。
新華社、中央電視台都曾專題報道過赤峰雅樂、佛樂的挖掘整理情況。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先後向國內外聽眾介紹過赤峰雅樂、佛樂,深得國內外的好評。爾後,赤峰雅樂又編成套曲,分為大典、四季、雁陣、龍騰四集。經中國廣播民樂團演奏後,錄製為盒式帶,並被收入《中國民族音樂(資料)精選》,在向海內外發行的同時,還在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展出。古樂新韻,蜚聲華夏,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