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藝
名噪海內外的草原瑰寶巴林石,因出産於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巴林石是與壽山石、青田石齊名的我國三大珍稀名貴彩石之一。經專家評定,巴林石的質量、色澤、形態均勝過我國傳統的雕刻原料壽山石和青田石,更在韓國和印尼的臘石之上,可同瑪瑙等高檔寶石相媲美。1979年,國家輕工部為巴林石正式命名。巴林石礦的礦床規模、品種、色澤均為全國之冠。
巴林石,礦物學名為葉臘石,正式開採不過20多年。而據史料記載,早在元朝建立之前人們就發現了巴林石。相傳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落後舉行的盛宴上,有人向他敬獻了一塊巴林石,此石光滑細潤,泛着奶油色的光澤。成吉思汗大喜,遂合蓋於酒罈之上,竟嚴絲合縫,便稱此石為“騰格裏朝魯”,意為“天賜之石”。據傳,康熙大帝也曾得到過進獻,鍾愛十分,視此石為奇珍異寶。日偽時期,日本人曾採過少量運回國內,至今仍被當作珍品收藏,成為一種 高雅而富有的象徵。
巴林石晶瑩瑰麗,溫潤柔和,適於雕刻。它斑斕多姿,色彩豐富,宜於表達意境,因而成為治印、雕刻的優質石材。明清以來,文人治印成為一大雅事,於是壽山、青田、昌化等印石風行天下,有的一石之階重於黃金。在全國為數不多的著名彩石品種中,巴林石是發現最早而開發最晚的一種。論石質,巴林石優於壽山、青田,其雞血石比昌化雞血石更為名貴。
巴林石花色品種繁多,從質地顏色上區分,有雞血石、凍石、彩石三大類。雞血石質地溫潤,透明體內含的辰砂條紋若雞血潑灑,鮮紅悅目,嬌艷欲滴。鑒別石質的標準是“細、結、潤、膩、溫、凝”“六德”,雞血石“六德”俱佳。“金有價而玉無價”,這種石頭極為名貴。主要品種有“黃凍雞血石”、“羊脂漿雞血石”、“水草花雞血石”、“芙蓉雞血石”等十余種。凍石類,持地細膩清亮,呈透明、半透明狀,色澤豐富。有“巴林黃”、“桃花凍”、“牛角凍”、“魚子凍”、“瓜瓤紅”等幾十個品種;彩石類以色彩見長,絢麗多姿,富於情趣,常伴有天然圖景隱現其中。品種有“黃山石”、“硃砂紅”、“象牙白”、“豹子頭”、“金沙地”、“鬼臉青”等。隨着採掘工作的深入,還有新品種不斷涌現。為向世人展示巴林石瑰麗多姿的風采,巴林右旗特在大板鎮建立了一座巴林石奇石館。館內收藏展出的幾百件珍品令人驚讚不已,一飽眼福。
巴林石的開採,促進了赤峰石雕工藝美術工業的發展。藝術家們根據不同石質的自然色澤、形狀,精心雕刻成獨具特色、意趣盎然的各種工藝品,走俏國內、國際市場,遠銷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壽山、青田優質石材日漸枯竭的情況下,巴林石的開採,標誌着印材雕刻已經進入了巴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