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清王朝的後院

    “內蒙古”這個名稱形成於清代。它基本上來源於清代的“內札薩克蒙古”一詞。所謂“內札薩克蒙古”是專指當時漠南地區的哲裏木、昭烏達、卓索圖、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六盟及其所屬的49旗。到了20世紀20年代,“內蒙古”這個名稱又有了新的地域概念,即指“六盟二部四特別旗”。其中“六盟”當然是指上述清代的六個盟,“二部”則指呼倫貝爾和察哈爾,“四特別旗”則指不屬於盟的伊克明安、歸化城土默特、阿拉善、額濟納四旗。從地域和建制來説,我們今天所説的“內蒙古”已經與清代的“內札薩克蒙古”大不相同,而且與近代的“六盟二部四特別旗”的地域概念也不完全相符。從今天的行政建制而論,“內蒙古”這一名稱是指擁有118.3萬平方公里土地、2 300萬人口、下轄12個盟市的內蒙古自治區。
    在清代,內蒙古與清王朝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當17世紀初,滿洲人從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崛起之時,漠南地區的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蒙古各部正處在各自為政、相互爭戰的狀態。努爾哈赤和後來的皇太極採取結盟聯姻、引誘分化或武力征服等手段,最後打敗了全蒙古大汗──林丹汗,將漠南蒙古各部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1636年4月,漠南蒙古16部49名貴族會聚盛京(今瀋陽),承認皇太極為蒙古可汗大統的繼承者,並上“博克達徹辰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奉戴為共主。從此,漠南蒙古各部便正式成為清王朝的藩屬。
    清王朝根據蒙古原有的“愛馬克”(部)、“鄂托克”等社會制度,參照滿洲八旗制,在漠南地區推行蒙旗制。對歸附的蒙古各部逐一編旗,劃定旗界,並從成吉思汗後裔黃金家族成員中選任“札薩克”(執政),管理旗政。漠南蒙古24部相繼被編為49個旗。又根據蒙古人定期會盟的傳統制度,指定若干旗在一處會盟,從而形成了會盟制。在漠南地區共設哲裏木、昭烏達、卓索圖、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6個盟。盟的名稱則以初次會盟地命名,每個盟設盟長一人,從所屬的旗札薩克中選任。這樣,便形成了一整套盟旗制度。另外,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當時還有不屬這6個盟的一些札薩克旗和總管旗、都統旗。如呼倫貝爾的新巴爾虎八旗、索倫八旗,還有布特哈八旗、察哈爾八旗、歸化城土默特旗以及屬於“外札薩克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
    清王朝為了有效控制蒙古各部,在中央特設理藩院,專門負責處理有關蒙古的事務。在地方上,設黑龍江、吉林、盛京、綏遠、寧夏將軍,熱河、察哈爾都統,陜甘總督等,分別兼轄內蒙古地區軍政事務。
    清王朝對歸順和降附的內札薩克蒙古封建主,按照他們原來地位的高低和對清朝皇帝的效忠程度,功勞大小,比照滿洲貴族的爵職,分別授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鋪國公等爵位,並世襲罔替。又對成吉思汗家族眾多的貴族,授以一至四等&吉的世爵。親王以下的六等爵位的襲封者,每年可以從國庫得到數量不等的銀兩、綢緞等,作為“奉祿”。王公&吉等都有額定的“阿拉巴圖”,即“隨丁”。為了羈縻蒙古貴族,清朝統治者採取“北不斷親”的聯姻政策。清朝皇帝及其宗室王公迎娶蒙古貴族女子為皇后或貴妃;同時將皇帝的公主及宗室女嫁給蒙古貴族。清朝統治者還在蒙古人中極力提倡喇嘛教,籠絡宗教上層,給予各種名號和特權。對於喇嘛則免除其兵役、賦稅及差役等。在內蒙古地區建立眾多的寺廟,使得入廟當喇嘛的人數不斷增加。清朝統治者在蒙古地區推行了嚴格的封禁政策。封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嚴禁蒙古各盟旗之間越界游牧和隨便往來;二是嚴禁蒙古人與漢人通婚和學習漢文,嚴格限制漢人到蒙地貿易和耕種。
    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採取上述高官厚祿、世結姻親、提倡黃教、厲行封禁等政策,使得蒙古地區成為它安定的後院和堅固的屏障。
    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陷入內憂外患日漸加深的境地。當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從東南沿海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沙皇俄國也從北面侵入內蒙古。沙俄等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在內蒙古地區取得了種種政治、經濟特權。這樣,內蒙古地區一步一步地變成沙皇俄國等列強輸出商品和資本的市場以及掠奪工業原料的基地之一。隨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程的加劇,內蒙古地區也開始了這一變化。另外,由於列強入侵和國內連年戰亂、災荒,內地大批漢族農民紛紛涌入內蒙古,使得這一地區的民族構成、經濟形態等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到了近代,由於內蒙古地區的各種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各族人民的反封建鬥爭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19世紀50年代,哲裏木盟南部發生了漢族佃農抗租事件,並持續了6年之久。卓索圖盟土默特右旗爆發了“八枝箭”蒙古人民抗官差、拒攤派的鬥爭,與旗官府對峙達十多年。60年代,卓索圖盟土默特左旗蒙古人民採用“老頭會”的形式,掀起了抗拒官差,反對私放旗地的鬥爭。伊克昭盟人民則以“獨貴龍”組織形式,反對旗府官員的苛捐攤派、兵差徭役和出賣蒙地的罪行。“獨貴龍”運動從1858年起,相繼在伊盟各旗不斷興起。1861年,在內蒙古東部發生了白凌阿起義。這次起義與東北漢族農民反清起義聯合起來,形成了三四千人的隊伍,轉戰卓、昭、哲盟和吉林、奉天二省。1868年起義被清軍鎮壓下去。到了90年代,在昭烏達盟敖漢旗發生了漢族農民秘密結社──“金丹道”暴動;在哲裏木盟科右前旗和科右中旗發生了圖合木起義及花裏亞蓀等造反逼死王爺的事件。
    總之,20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一向被清王朝認為是安寧後院的內蒙古,已經打破了長期封閉的狀態,各種社會矛盾日漸激化,成了危機四伏的北疆,清王朝的後院也開始着火了。

(金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