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5日電(記者魏婧宇)冬季的居延海水面已結起一層薄冰,但在湖中一片未上凍的區域,還有一群天鵝在嬉戲,遲遲不願向南飛去。
通過無人機攝像頭看到這群天鵝的活動情況,居延海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茹藝欣喜地説,近年來,隨着居延海水域面積擴大,越冬過境居延海的候鳥數量越來越多,還出現了不少以前很少見到的鳥類。

居延海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尾閭湖。居延海在歷史上曾是漢代屯墾戍邊的“塞上水倉”,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補給站。然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受沿岸工農業用水增加的影響,注入居延海的黑河水量開始減少,居延海面積出現萎縮。1961年,西居延海完全乾涸,東居延海也在1992年消失。
為了拯救居延海,我國於2000年啟動黑河干流水量統一調度,對黑河進行搶救性保護治理。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治理,黑河流域生態修復取得了顯著成效,東居延海到目前已實現連續21年不乾涸。今年秋天,西居延海迎來近5年來的首次進水,湖盆區域水面面積突破4平方公里。
曾因乾涸而成為“風沙起源地”的居延海,如今在黑河水的滋養下重現碧波,成為候鳥天堂。
“2010年至今,已在居延海觀測到149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4種、二級保護鳥類32種。”居延海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主任范建利掰着手指頭數道,“紅嘴鷗、灰雁、疣鼻天鵝等候鳥,每到遷徙季就會來到居延海。今年春天,我們還首次監測到了7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彩鹮。”
居延海水域實現常年有水後,蘆葦等水生植被面積逐步擴大,沿岸的胡楊林重現生機。現在額濟納綠洲面積較2000年增加了近200平方公里,胡楊林面積由39萬畝增長到45萬畝。

居延海的生態環境變好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嘎拉朝魯是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蘇木烏蘇榮貴嘎查的牧民,從小在胡楊林里長大,曾目睹了成片胡楊林因缺水而死亡。
“二十多年前,我們家1.1萬畝草場中有8000多畝因為缺水而乾枯退化,羊群都吃不飽,生下的羊羔更是體弱多病。”嘎拉朝魯回憶道,“那時候就盼著黑河能來水,只要聽説上游放水了,我們一連幾天都守在河道邊等水。”
如今,得到充足水分滋養的胡楊林裏,小樹苗不斷萌發,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嘎拉朝魯一家也告別了放牧,轉而做起旅游服務。“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好,胡楊林景區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嘎拉朝魯説,今年秋天胡楊節期間,嘎查合作社的近120峰駱駝參與到景區旅游項目中,每峰駱駝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近年來,額濟納旗為守護居延海碧波永續,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在生態脆弱區實施移民搬遷、退耕退牧等政策,把旅游業作為富民增收的支柱型産業來培育,居民端起了“生態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