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通遼市數字經濟激活發展新動能-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7 08:47:28
來源:內蒙古日報

內蒙古通遼市數字經濟激活發展新動能

字體:

  10月15日,通遼市民李女士打開“通遼市政務服務”微信公眾號,點擊“智能導辦”入口,“數字人”助手“政小通”的身影即刻躍上屏幕。隨着問題輸入,短短幾秒,一份清晰的辦事指南便呈現眼前,材料清單、辦理渠道乃至政策原文鏈結一應俱全。“以前諮詢要反復打電話或跑好幾趟大廳,現在動動手指就一目了然!”李女士感慨道。

  這背後,是通遼市踐行“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探索“人工智能+政務服務”的新成果。作為接入DeepSeek大模型打造的本地AI助手,“政小通”智能導辦系統已在手機端、PC端同步上線,提供全天候、全領域的權威政策解答與辦事引導。系統涵蓋1.7萬條政務辦事指南,覆蓋醫保、社保、公積金、企業開辦等40余個領域,對700多項高頻事項實現“秒級響應”。該系統還與“政小通”直播直辦服務聯動,構建起“直播直辦+智能導辦”的線上服務矩陣,真正實現了政務服務24小時“不打烊”。

  在服務創新的同時,通遼市也在標準化建設方面走在前列。今年1月,在國家《政務服務大廳智能化建設指南》(GB/T 44888—2024)&&後,通遼市本級政務服務大廳迅速開展評估,僅用2個月便以96.67%的高符合度通過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驗收,成為全國首個通過該項評估的政務服務大廳,為行業樹立了標杆。

  便捷的政務服務,不僅提升了企業群眾的辦事滿意度,更夯實了高效營商環境的硬支撐。而數字化力量也正從城市的辦事窗口,延伸至廣袤的田間地頭,為傳統農業注入智慧動能。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的萬畝數智化農場示範基地,田間地頭處處可見“科技范兒”:北斗系統精準導航,無人機巡田採集數據,立體式監測感知作物長勢,智慧農機裝備有序作業,智能系統按需灌溉……從播種到收穫的整個生産流程,已實現全程智能化與數字化管理。

  當地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通過引入智慧系統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精準管理,不僅每畝玉米節水超過30立方米,還顯著節省了人力與時間成本,推動産量穩步提升。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緊緊圍繞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大力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技術,建設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近1500萬畝。今年,通遼市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推動數字經濟與本地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編制發布了“中國·通遼黃玉米指數”“中國·開魯辣椒指數”和“通遼肉牛價格指數”三大産業指數,涵蓋價格、綜合實力、質量效益、品牌培育與産業景氣等多個維度。這標誌着通遼農牧業正式邁入“以數賦能、以質取勝”的發展新階段,在産業數字化、品牌化、標準化進程中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數字技術讓“面朝黃土背朝天”成為歷史,正在塑造着現代化“新農人”的形象。這場深刻的變革不止於田野,更已深入工廠車間。

  在內蒙古創新輕量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智慧生産車間,一台&機械臂靈活舞動,將合金鋁棒精準加工為産品用料。經過全自動切削、打磨、拋光、檢測等多道工序,鋁型材被轉化為汽車車身結構件、電池托盤等高附加值部件。

  企業生産負責人介紹,通過建設數字化智慧車間,實現了機械化全流程自動生産。在實現輕量化的同時,鋁合金車身還有效減少了碳排放,助力交通工具邁向綠能化。依託智能化控制系統對設備狀態與産品質量實時監控,整體生産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了30%。

  這一轉變,正是通遼市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推動産業智能化升級的生動縮影。在數字化浪潮驅動下,全市工業正奮力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

  從“一網通辦”的政務大廳,到無人值守的智慧農田,再到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的智能工廠,數字的脈搏正在通遼的每一個角落強勁跳動。這場以數字化驅動産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深刻變革,已成為通遼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未來,通遼市將持續深化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數字經濟核心産業,拓展數據要素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全面釋放數字化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與驅動作用。一個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的“數字通遼”正加速而來,為全面發展新質生産力注入不竭動力。(記者 薛一群)

  原標題:以“數”為媒 以“智”提效 通遼市數字經濟激活發展新動能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