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海之濱的山東青島,到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內蒙古科左後旗,一場跨越山海的守望相助已悄然結出碩果。曾經的塔奔諾義德嘎查(五官村),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持續五年的定點幫扶下,蝶變為全旗矚目的“鄉村振興標杆村”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繪就了一幅民族團結與産業興旺交融的壯美畫卷。
山海情深,精準滴灌拔窮根
這場定點幫扶始於2020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連續選派三任優秀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們將海邊的先進理念與實幹精神根植於草原沃土,與當地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共謀發展。
幫扶從最迫切的需求切入。面對“靠天吃飯”的單一産業和嚴重的內澇難題,學校開出“科技良方”:引入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土壤改良技術,讓昔日的沙坨地煥發生機,玉米畝産最高提升500斤;推廣“淺埋滴灌”技術,實施長達39公里的農田河道整治,徹底扭轉了“雨季澇、日常旱”的困境,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民增收超過150萬元。
産業賦能,草原深處添動能
鄉村振興,産業是核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不僅投入資金壯大集體養牛場,更注重培育特色、延伸鏈條。引入企業建立“馬頭琴幫扶車間”,推動建立“共富工坊”,製作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既傳承民族技藝,又實現村民增收。除此之外,還推動實施“雞心果種植項目”,籌建經濟果樹種植合作社,首期種植果樹600余棵,既盤活了庭院閒置土地,又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生態景觀,實現“産業+生態”雙收益,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民生潤心,石榴花開別樣紅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惠及於民。學校將幫扶的溫度融入日常點滴:投入資金升級村幼兒園、設立“築夢”獎學金、組織學生赴大學研學,用教育點亮希望。建設“同心文化廣場”,支持村民組建舞蹈隊、器樂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節日歡歌中煥發新生;甚至用養牛場的收益為全村35歲以上村民進行免費體檢,開創了“農牧民常規體檢”的新模式。一樁樁實事,如春風化雨,滋養着文明鄉風,築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根基。
五年的傾情付出,結出纍纍碩果。塔奔諾義德嘎查不僅基礎設施大變樣,更獲得了旗級以上榮譽5項。2023年,為感謝學校的深情厚誼,村民們特意送上親手製作的馬鞍。這份情誼,比山高、比海深。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心連者千里共好。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實際行動證明,當高校的智慧與力量深情注入廣袤鄉村,便能跨越地理的阻隔,譜寫出一曲曲鄉村振興與民族團結同頻共振的動人樂章。(賈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