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國家的孩子”|“第28個孩子”-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2 18:44:44
來源:新華網

走近“國家的孩子”|“第28個孩子”

字體:

  六十多年前,三千多名南方孤兒嗷嗷待哺。關鍵時刻,內蒙古大草原張開懷抱,哺育了這些“國家的孩子”,成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佳話。

  原本遠隔千里,如今生死相依。沒有血緣&&,又早已骨肉相連。當年的南方娃娃,現在兒孫滿堂。他們在草原上長大成人,建功立業。在他們眼中,內蒙古大草原就是此生難離的故土。

  2025年國慶節前夕,新華社記者走近“國家的孩子”,重溫那段感人至深的歲月,感受他們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2024年11月20日,説起小時候的扎拉嘎木吉,都貴瑪老人激動落淚。

  “27個孩子都被領養了,扎拉嘎木吉是最後一個。”“草原額吉”都貴瑪説起這個最小的孩子,淚水在眼眶裏打着轉。

  今年69歲的扎拉嘎木吉,3歲時就被送往內蒙古。扎拉嘎木吉説:“當時所有的孩子都被抱養了,只有我沒有人抱養。可能因為我又瘦又小,在都貴瑪額吉那兒生活了半年,最後才被別人家抱養出去。”

  9月24日,扎拉嘎木吉騎車出行。

  那時,扎拉嘎木吉被一對夫婦領養,都貴瑪擔心他不適應新家庭的生活,經常騎馬去看他。有一次,都貴瑪看到那對夫婦讓扎拉嘎木吉在蒙古包外幹重活,瞬間眼淚就流了出來。她教育了那對夫婦,抱起扎拉嘎木吉騎上馬回了家,決定自己撫養他。

  過了幾年,政府為扎拉嘎木吉找了另一家養父母,都貴瑪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覺得這對夫婦善良溫和,才同意把扎拉嘎木吉送到他們家。之後的幾年裏,都貴瑪還是經常到扎拉嘎木吉家看看,看到他過着快樂的生活,她心裏那塊“石頭”才落了地。

  2024年5月7日,都貴瑪(左)和前來看望她的扎拉嘎木吉聊天。

  扎拉嘎木吉就是第二任養父母為他起的名字,意思是傳承、延續。“我養父母家離額吉家很近,畢竟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們這些年來一直來往。”在扎拉嘎木吉成家的時候,都貴瑪額吉還送了一群牛羊,就像自己的親生孩子成家一樣。

  2024年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騎上三輪車,去看望都貴瑪老人。

  60多年來,扎拉嘎木吉從沒想過還能找到自己的南方親人。2018年,從一次四子王旗“國家的孩子”聚會開始,扎拉嘎木吉尋親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後來,他向錫林郭勒盟公安局寄送了採血卡。經過公安民警與江蘇尋親志願者團隊的不懈努力,他與遠在江蘇南京的親人們DNA匹配成功,確定了親緣關係。2024年,得知消息後,扎拉嘎木吉決定啟程,跨越1500公里回到闊別64年的南方老家。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扎拉嘎木吉。

  2024年11月16日,扎拉嘎木吉來到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與闊別64年的姐姐杭巧雲團圓;11月20日,扎拉嘎木吉回到四子王旗後探望都貴瑪,帶來了南京親人準備的特産禮品;11月23日,杭巧雲一家7口人來到內蒙古烏蘭察布四子王旗,向對自己弟弟有着養育之恩的“草原母親”都貴瑪致謝。

  2024年11月24日,扎拉嘎木吉與南方親人以及都貴瑪老人一同合影留念。
  2024年11月24日,都貴瑪(中)和杭巧雲兩口子交談。
  2024年11月20日,都貴瑪和扎拉嘎木吉(右)合影時,緊握對方的手。
  2024年11月24日,都貴瑪握住扎拉嘎木吉姐姐杭巧雲的手。

  從草原到江南,一來一回,超越血脈與時間的親情越來越濃。

  這是9月24日拍攝的扎拉嘎木吉。

記者:劉金海、連振、李志鵬

編輯:徐嘉懿、胡秋思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