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國家的孩子”|“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09:40:28
來源:新華網

走近“國家的孩子”|“大草原就是我的家”

字體:

  六十多年前,三千多名南方孤兒嗷嗷待哺,育嬰堂米糧見底。關鍵時刻,內蒙古大草原張開懷抱,哺育了這些“國家的孩子”,成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段佳話。

  原本遠隔千里,如今生死相依。沒有血緣&&,又早已骨肉相連。當年的南方娃娃,現在兒孫滿堂。他們在草原上長大成人,建功立業。在他們眼中,內蒙古大草原就是此生難離的故土。

  2025年國慶節前夕,新華社記者走近“國家的孩子”,重溫那段感人至深的歲月,感受他們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9月22日,孫保衛在自己經營的獸藥店中等待顧客。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時間過去了近20年,孫保衛依然清晰地記得他與都貴瑪額吉的“重逢”。

  那天,熾熱的陽光浸透了內蒙古大草原。湛藍的天空下,一輛越野車滿載着禮物,駛向烏蘭察布四子王旗的草原深處。

  行至腦木更蘇木烏蘭希熱嘎查,孫保衛透過車窗,遠遠地瞅見一位蒙古族老人眺望的身影。

  車,穩穩地停在了故事的起點。都貴瑪額吉立即迎了上去,用顫抖的聲音重復着一句等待了近半個世紀的告白説:“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我的孩子們都長大了……”

  把孫保衛等人迎進屋,都貴瑪親切地詢問他們的工作和家庭情況。醇香的奶茶、熱乎乎的手把肉,時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回到了孫保衛一生難忘的歲月。

  孫保衛(中)一歲時與養父(右)、姐姐合影(受訪者提供)。
  這是9月22日拍攝的孫保衛身份證。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南方多省市來到內蒙古大草原,在當地群眾的撫養下長大,被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

  那時,年僅19歲的都貴瑪,用自己還未曾為人母的懷抱,溫暖了28個從南方而來的“國家的孩子”。她是他們共同的“草原額吉”,用青春書寫了“三千孤兒入內蒙”壯麗詩篇中最溫柔的一筆。

  這是1971年孫保衛(左二)、姐姐(右一)與養父母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1960年出生的孫保衛來到內蒙古時只有1歲左右,經過都貴瑪短暫照料後,一對來自河北的支邊夫婦收養了他。養父母給予他一切,卻將那個關於上海、關於孤兒的身世秘密深深地藏了起來,至死也未透露半句。

  直到2006年,孫保衛才完整獲知自己“國家的孩子”這一身份,也了解到最初是都貴瑪撫養了自己,便與同為“國家的孩子”的其他幾人相約前去探望。這是孫保衛長大成人後第一次見到都貴瑪額吉。

  9月22日,孫保衛展示他和都貴瑪的合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25年6月,孫保衛(右)探望“草原額吉”都貴瑪(受訪者提供)。

  “額吉拉起我的手,我的眼睛瞬間就濕潤了。”孫保衛説,“母親過世這麼多年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

  幸運,是孫保衛一直挂在嘴邊的詞兒。從上海來到內蒙古是幸運,都貴瑪額吉的短暫呵護是幸運,被養父母深沉的愛托舉成人是幸運之中的幸運。

  孫保衛是一個幸運的人,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他説,自己現在有退休待遇,女兒生活也很幸福,但內心還想在這片養育他的土地上做點什麼。“閒不下來”,他就與愛人一起經營一家獸藥店舖,為附近的牧民提供便利的買藥服務。

  “你需要買點什麼藥?”“這盒藥要注意劑量”……每當有牧民來購買獸藥,他總要仔細詢問,認真叮囑,盡量讓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兄弟安心、放心用藥。

  9月22日,孫保衛在自己經營的獸藥店裏查看藥品。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9月22日,孫保衛(右)在自己經營的獸藥店中與顧客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9月22日,孫保衛將貨物存入倉庫。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我的籍貫是河北阜平,我的家鄉是內蒙古四子王旗,”孫保衛説,“大草原養育了我,這裡就是我的家。”

  9月22日,孫保衛在自己經營的獸藥店門口向朋友揮手致意。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記者:劉金海、連振、李志鵬

編輯:徐金泉、程婷婷、蔡湘鑫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