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十個切口看呼和浩特市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5:50:35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十個切口看呼和浩特市高質量發展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30日電(記者王靖、王雪冰)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多點突破、縱深推進。

  從經濟增速位列省會城市第一方陣,到文旅融合添彩北疆文化建設;從“中國乳都”香飄國內外,到“中國雲谷”綠色算力發展正酣;從躋身全國科技城百強榜第38位,到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從擦亮生態底色,到建設幸福宜居城市;從傳承煥活歷史文化,到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十個維度的生動實踐,既彰顯呼和浩特市産業升級的硬核實力,又飽含民生為大的溫度,立體呈現首府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足跡與澎湃動能。

  經濟增長,是近些年呼和浩特最顯著的特徵。

  2023年和2024年,呼和浩特經濟增速分別為10.0%、6.1%,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4000億元“大關”,較2021年增加1000億元。經濟表現亮眼背後,離不開電子信息技術、綠色農畜産品加工、新材料和現代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現代化工等“六大産業”集群的貢獻。

  第五屆中國—蒙古國博覽會於2025年8月25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開幕,8月29日,觀眾在第五屆中蒙博覽會低空經濟展區參觀。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近期,呼和浩特一家生物醫藥公司的貓傳染性腹膜炎mRNA疫苗,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臨床試驗批件,標誌着我國生物醫藥産業在寵物健康領域實現突破。

  這則捷報,只是“六大産業”集群強勁表現的一個縮影。“目前,‘六大産業’集群佔全市工業總産值比重已超過90%,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呼和浩特市市長賀海東説。

  “中國乳都”,不少國人認識呼和浩特是從這張“名片”開始的。

  “每秒生産11包牛奶,是全球灌裝速度最快的生産線……”在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講解員關於伊利牛奶生産線的介紹令游客驚嘆。諸多優勢疊加,讓呼和浩特發展出近200家規模以上乳企。

  這是2025年7月28日拍攝的呼和浩特市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目前,呼和浩特市‘從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塊酪’的産業布局初具規模,目前乳企加快進行科技創新與智改數轉,紮實推進綠色化、低碳化轉型,讓中國‘奶罐’裏盛滿品質好奶。”呼和浩特市農牧局副局長呂莉華説。

  科技創新,正讓這座西北城市持續迸發發展活力。

  世界最大空天計量基準大科學裝置開工,建成全國首條mRNA動物疫苗生産線……近年來,呼和浩特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突出位置,勇當科技“突圍”主力軍,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推動人才、産業和城市協同進步,打造北疆區域創新高地和區域人才中心。   2025年7月28日,在呼和浩特市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AGV智能搬運機器人在運送奶製品。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汪馳介紹,當地建立了財政科技投入剛性增長機制,還設立全區首家科技金融工作站,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36家,2024年實現高新技術産業産值714.59億元。“我市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第61位,全國科技城百強榜第38位,創新發展的火花正在燎原成勢。”他説。

  “中國雲谷”,已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算力基地。

  走進位於新城區的中國聯通呼和浩特市雲數據中心,24小時不間斷的算力服務正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近年來,當地依託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及強大的算電、算網、算數協同發展優勢,綠色算力和人工智能産業快速發展,已集聚運營商、金融機構、頭部企業、國家部委等機構的一批算力中心項目。

  這是2025年5月19日拍攝的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産業園。 新華社記者 王靖 攝

  呼和浩特市大數據管理局數字經濟發展科科長張越介紹:“呼和浩特算力規模達到10.1萬P,其中智算佔比超95%。”呼和浩特入選“2025中國城市數據要素百強榜”,榮獲“算力産業集群先鋒”“綠色算力發展先鋒”稱號,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算力基地。

  全國文明城市,2025年摘得的這一“金字招牌”,讓這裡的幹部群眾倍感自豪。

  500米內即見公廁,青城驛站解決群眾如廁難題;打造具有北疆特色的博物館之城、雕塑之城等文化名片……有“面子”更有“裏子”,當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道德領域先進典型超1000人。

  這是2024年6月18日在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如意和大街拍攝的一處青城驛站。新華社記者 王雪冰 攝

  “成功獲評全國文明城市,讓幹部群眾更加堅信: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是數百萬雙手共同托舉的結果。全國文明城市這份榮耀,從來不是鋼筋水泥的堆砌,而是全體市民用一言一行澆築的精神豐碑。”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精神文明創建中心主任張東霞説。

  民族團結,動人故事在呼和浩特數也數不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已融入呼和浩特的方方面面。在呼和浩特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局,“蒙漢雙語”窗口的便民服務,換來群眾的點讚認可;在大大小小的社區裏,洋溢着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和諧氛圍……

  2025年5月2日,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老牛灣村,身穿民族服裝的工作人員在演奏民族樂器。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作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呼和浩特堅定不移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貫穿於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脈絡,以多元實踐織密民族團結紐帶。“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在北疆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歷史文化,如長河般滋養城市根脈,賦予呼和浩特厚重綿長的城市底蘊。

  從戰國秦漢時期的“雲中郡故城”,到北魏“盛樂古都”,再到清代的“綏遠城”,呼和浩特見證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也見證時代的更迭變遷。有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呼和浩特市,文物資源富集,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

  這是2024年10月2日拍攝的位於呼和浩特的好漢山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內的明長城小元峁段遺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呼和浩特對老城肌理、歷史遺存實施分類保護、分步修復,塞上老街等多個老城街區、歷史文化節點在改造中同步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兼顧保護與利用。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文物保護和考古科副科長程元&&,多部門有效凝聚文物保護合力,為城市更新中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奠定制度基礎。

  生態之美,讓呼和浩特青翠靈動,充滿詩意景致。

  金秋時節,敕勒川草原、哈拉沁生態公園、雅瑪圖森林公園等地游人如織。良好的生態環境擦亮呼和浩特綠色發展底色。市民張磊説:“如今的呼和浩特,抬頭是天空藍,俯首是碧水清,放眼皆是生態綠。”這是對呼和浩特生態環境的由衷讚許,也是城市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

  2025年6月5日,游客在位於呼和浩特的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騎馬。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近年來,呼和浩特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把“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呼和浩特市林業和草原局介紹,當地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提前6年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截至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5.78%,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46.15%。

  文旅融合,讓呼和浩特盡顯“北疆明珠”的風情與活力。

  蒙草小草種子樂園正式投用,成為生態科普與親子旅游的熱門去處;惱包文化旅游區、水磨運動休閒小鎮等鄉村旅游項目多點開花,吸引市民和游客深入田園……呼和浩特大力發展夜間文旅、鄉村旅游和特色演藝,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讓游客在多元文化中收穫別樣體驗。

  與此同時,“音樂+旅游”“演出+旅游”“賽事+旅游”等跨界融合不斷拓展,帶動人氣與消費“雙增長”。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羅綱介紹,今年1月至7月,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超3413萬人次,游客總花費超5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73%、3.13%,均居內蒙古第一。

  2025年5月18日,游客在大盛魁博物館集群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區游覽。新華社發(康文魁 攝)

  幸福宜居,是這座城市溫度的生動體現。

  在新城區八一小區,煥然一新的環境讓居民樂享宜居新生活,如此蝶變源自呼和浩特深入推進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三年內,全市累計改造老舊小區1261個、棚戶區87個,新增供熱能力3800萬平方米,徹底解決502個小區“吃水難”。

  2025年2月7日,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有限責任公司辛家營分公司工作人員在查看鍋爐燃燒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在呼和浩特,一幅幸福民生的新畫卷在北疆大地展開。從“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到“千園之城”,從“名校+”教育集團到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一組組實打實的舉措,映照着百姓的幸福笑臉。當地把民生關懷落到細微之處,用浸潤日常的民生溫度,托起高質量發展的厚重底色。(完)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