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劉金民,他臉上帶着質樸的黝黑,卻漾着格外真切的笑意。“快進!會議室早拾掇利落了!”他一開口便是快人快語,手已熟稔地引着路,可偶爾卡頓的話語,又悄悄洩露出面對來訪者時些許的緊張。
四十多歲的年紀,正是教育者沉澱經驗、揮灑熱忱的黃金階段。當我們説明此行是為探尋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美好教育”的實踐而來時,他眼中瞬間亮了起來——那不是尋常的寒暄,而是迸發出對教育理想熱切的希望。

這位在康巴什小有名氣的歷史老師,本可以在熟悉的講&前不斷深耕。命運的轉折出現在2022年,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降落在他肩上:帶領27名教師,在借來的場地裏創辦一所全新的學校。沒有現成的規章,沒有成熟的體系,甚至連固定的教學樓都算不上,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帶領這群人,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劉金民堅定地説,“把每一分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教育是慢功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幹。”
短短三年時間,用“求真”的辦學理念,一中北校區首屆中考就衝進全市最前列。在康巴什的土地上,“種”出了一所讓家長放心、讓孩子發光的學校。
理念為魂:讓課堂長出“真”模樣
“教育來不得半點花架子,所有活兒都得圍着孩子的成長轉。”劉金民總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為了讓教學不浮在表面,他帶着團隊扎進課堂改革,並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杜威的“從做中學”貫徹到教學理論裏,同時對照“五育並舉”的要求,一點點磨出“思維課堂·五真路徑”:創設貼近生活的真情境,佈置解決實際問題的真任務,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真主體,傳遞系統紮實的真知識,實施多元全面的真評價。

“以前教學是在‘教知識點’,現在是引導孩子‘學方法’。”一位老教師道出了課堂的變化。在學校“真趣舞&”上,學生們有模有樣地表演;“創客空間”裏,學生可探索創新;每層樓梯轉角處的“五常圖書閣”裏,總有人捧着書看得入迷。劉金民説:“要讓孩子在真實的場景裏學真東西,這才是教育該有的樣子。”
實踐為基:因“材”施導,鋪就成長賽道
“讓每個學生都被看見、被認可,是教育最基本的責任。”面對生源多樣的情況,劉金民始終踐行“面向全體,教好每名學生”的義務教育要求,用個性化支持為不同學生搭建成長階梯。
針對學科成績相對較弱的學生,學校推出“特長培養計劃”,既不額外收費,也不佔用學科課程時間。2024年,學校選拔20名學生開展專項培訓:文化課老師為其量身定制“低梯度教案”,從基礎知識點補起,幫學生跟緊教學進度;音體美老師則一對一輔導,挖掘孩子的特長潛力。最終,16名學生憑藉特長順利考入理想的學校。其中,一名學生更是通過聲樂特長考入自己理想中的高中。“沒有劉校長與各科老師如此的付出,我家孩子根本不可能考上。”孩子母親滿懷感激之情地説道。
劉金民曾對教師們嚴肅地説,“我們不能盯着分數‘一刀切’,而是幫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
一中北校區以精準賦能助優,用心托舉扶“潛”,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攻堅為刃:用“實”字敲開信任門
建校初期的難,劉金民至今記憶猶新。沒有固定的體育課場地,只能借附近學校的操場。不少家長們私下嘀咕:“這學校靠譜嗎?”面對質疑,他沒辯解,反倒把自己的工作經歷、個人電話全公開了:“有問題隨時找我,不用繞彎子。”

一中北校區高瑞芳老師不無讚嘆地説,“學生的事就是天大的事”,這不是喊口號,而是劉校長每日奔走的方向。
他還定了條規矩:定期舉辦校園開放日,設立諮詢&,把家長和社會的審視轉化為具體問題,能解決的當場給説法,解決不了的就開會研究並制定解決方案。
每天清晨,他會準時在校門口迎接學生,課間和孩子們一起勞動、聊天,課後和教師們一起研討教學——“把學校當成家,把老師當同志,把學生當孩子”,正是這份真誠與務實,漸漸打消了家長的顧慮。
學生張浩峰給我們説道,“劉校長課間總會出現在樓道或籃球場地上,偶爾還會跟我們比試一下。”
正在圖書閣看書的學生王思語對我們説,“這裡給我帶來了家的感受,劉校長是個十分溫暖的人,學校裏一切都十分舒適美好。”
生態為壤:藉&政策的“梯子”往上走
“一中北校區能起來,離不開政策的‘硬支撐’。”劉金民從不避諱這點。
康巴什區委、區政府每年把25%的財政收入投到教育,連續兩年給一中北校區撥專項資金,修校舍、添設備,硬體一下子跟上了;教體局推行的“集團化辦學”更像給學校搭了“梯子”。
作為康巴什第一中學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北校區與主校區實現“理念共識、管理共融、師資共享、資源共建、教研共促、課程共育、評價共振”。
截至2025年9月,已有32名來自主校區的骨幹教師交流輪崗至北校區,佔教師總數近兩成。通過常態化備課研討、教師跟崗學習、跨校區學科教研等機制,北校區教師的專業能力快速提升。
劉金民感慨地説,“集團化辦學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了一中北校區的快速成長。”
展望未來:以“智”續寫教育新篇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浪潮中,劉金民又有了新想法:“下一步將打造智慧校園,依託數據分析精準匹配學生學習特點,推送定制化個人成長資源;同時聯動家長與社區構建協同育人生態,讓‘真實成長’擁有更綿長的養分。”

從借址辦學的艱辛起步,到蛻變為區域優質教育標杆,北校區三年的跨越式發展,既是劉金民“幸福教育,真實成長”理念的深度實踐與成果答卷,更是國家教育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動縮影。
如今,162名教師在這裡扎根,1547名學生向陽生長。劉金民眼角的笑意裏藏着教育最本真的模樣,也閃着“美好教育”璀璨的光。(王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