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岩畫 長130厘米、高136厘米。
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陰山岩畫有150多個分佈點、5萬餘幅岩畫,總數居世界之首。
太陽神像是一種很穩定的面形,除了有眼睛、鼻子、嘴以外,還在頭頂或頭形輪廓周圍有一道道像太陽光芒四射的線條,專家們認為,這應該就是生活在陰山的先民崇拜的太陽神。
岩畫上有2幅太陽神像。一幅在畫面中間稍偏下些,一幅在畫面右邊,都是圓臉,眼睛和口鼻均呈圓穴狀。畫面上還鑿磨有4幅人面像,人臉或圓或方,五官簡易。畫面的上方佈滿圓穴狀星座,寓意太陽神居於繁星密布的蒼穹之中。右側太陽神像的頭左上方鏨刻“大唐□”三個字。
陰山岩畫是世界上被發現最早、最大的岩畫群之一。幾萬幅岩畫組成綿延千里的藝術畫廊,鐫刻着遠古先民留下的文化瑰寶。
巴彥淖爾市境內的陰山岩畫有150多個分佈點、5萬餘幅岩畫。專家考證,這一地區的陰山岩畫始於石器時代,大量出現則在秦漢時期,一直延續到清朝。
最早發現陰山岩畫的是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他在《水經注》中記錄:“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又雲:“河水自臨河縣東經陽山南,東流經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焉。”這裡所説的“畫石山”“石跡阜”即位於陰山西段的狼山山脈,而“虎馬之狀”“鹿馬之跡”則指陰山岩畫中有虎、馬、鹿等動物圖案的岩畫。
1400多年後,被譽為中國岩畫之父的蓋山林先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揭開了陰山岩畫的神秘面紗。其中,人面太陽神像岩畫是他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陰山地帶韓烏拉溝溝底發現的中國第一幅陰山岩畫,長130厘米、高136厘米。這是一幅陰山岩畫中的精品力作,畫面形象生動,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因該岩畫經常遭受山洪衝擊,為了保護它,便於2000年移至巴彥淖爾盟陰山岩畫博物館(今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是該院珍藏的體量最大的文物,也是鎮館之寶。蓋山林先生自發現該岩畫之後,連續10年到巴彥淖爾境內陰山考察,先後發現了數以萬計的岩畫,使陰山岩畫馳名中外。
仔細觀察這幅岩畫,發現上面有2幅太陽神像。一幅在畫面中間稍偏下些,一幅在畫面右邊,都是圓臉,眼睛和口鼻均呈圓穴狀,臉的外圈裝飾了一週光芒狀輔線環帶,輪廓清晰,畫面完整。畫面上還鑿磨有4幅人面像,人臉或圓或方,有簡易五官。畫面的上方佈滿圓穴狀星座,寓意太陽神居於繁星密布的蒼穹之中,表現出先民對太陽的崇拜。右側太陽神像頭的左上方鏨刻“大唐□”三個字。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文物保管研究部的陳敏説:“太陽神像是一種很穩定的面形,除了有眼睛、鼻子、嘴以外,還在頭頂或頭形輪廓周圍有一道道像太陽光芒四射的線條,專家們認為,這應該就是生活在陰山的先民崇拜的太陽神。從畫面的工藝技法和完成程度判斷,這幅岩畫創作年代跨度非常大。太陽神、人面像和星座,是舊石器時代石器鑿磨工藝,而‘大唐□’三字,則出自青銅時代的金屬工具。在同一岩石上出現多個時期的畫幅,這在陰山岩畫中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陰山岩畫作為河套文化的重要元素,以起始時間早、延續長、圖像內容豐富、人面及動物種類複雜、分佈面積廣等特點,堪稱中國北方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在世界岩畫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陳敏介紹,陰山岩畫的題材和分佈地點有它的規律性,神靈頭像和天體星象磨刻在山溝的垂直石壁或溝邊坡岸的巨石上;野生動物圖像大多出現在山巔岩石上;狩獵場面一般鑿刻在山腰和山頂的岩石上。這些規律與作畫時的社會環境、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一致。
以岩畫的形式錶現太陽神,歸類在人面像的岩畫中。我國分佈着大量關於崇拜太陽的岩畫遺跡,比如雲南的滄源岩畫、四川的珙縣麻塘壩岩畫、內蒙古的陰山岩畫、青海的海西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等,都有類似太陽神像的圖案。雖然太陽神像岩畫出現的地方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人的面部特徵,頭頂或頭形輪廓外有一條條長短不一的像太陽光芒的線形刻槽。就已發現的陰山岩畫來看,其製作技法多是磨刻或鑿刻。
岩畫是遠古時代人類文明起源時期的最早藝術形式,是人類聰明智慧的展現,也是文字産生的萌芽。陰山岩畫是活動在中國北方的遠古先民用最簡陋的工具記錄的他們最初的思維印記,從各種動物到日月神靈,從生活、生産、征戰到原始崇拜,這些看似簡單的畫面卻蘊含着豐富的內涵,表現出遠古先民強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創造力,可謂是一部“無字史書”,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記者 高莉 通訊員 陳敏)(本版圖片由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