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興和縣:激活“微空間”打造“增收園”-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7 10:22:26
來源:農民日報

內蒙古興和縣:激活“微空間”打造“增收園”

字體:

  “以前院子空着長草,現在一樹果、一窩雞就能換錢。”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張皋鎮十二號村村民李軍邊喂雞邊算起賬,“100隻土雞産的蛋,一年下來家裏多掙1萬多元。”今年以來,興和縣把房前屋後“巴掌大”的閒置地當成鄉村全面振興“主戰場”,通過政策獎補、技術下沉、産業融合,讓“小庭院”變身“增收園”。截至目前,全縣已有2.3萬農戶參與庭院經濟,戶均增收超4000元。

  “我們村離蘇木山景區只有3公里,搞民宿最對路。”店子鎮盧家營村第一書記羅鵬飛介紹,村裏把30處閒置院落改造成“杏樹民宿”,游客在樹下摘果、在炕頭吃飯,2025年接待游客8萬人次,帶動戶均增收2000元。而在二台子村,村黨支部&&獎補辦法“一戶一策”,全村1850隻土雞、76頭生豬、62頭肉牛實現分片養殖,“養雞村、養豬村”成了新名片。村民王喜蓮笑稱:“現在家裏養着‘母雞銀行’,天天見錢。”

  “簽了協議種果樹,村裏送苗還包回收,這好事誰不幹?”店子鎮喇嘛營村村民孫美雲指着比成人還高的杏樹算起賬,“20棵杏樹進入盛果期後,僅賣果一項每年可增收5000元。”今年3月,興和縣整合涉農資金1200萬元,推出“庭院經濟十大禮包”,涵蓋種苗、疫苗、大棚等12類補貼,目前已兌現獎補資金340萬元。

  在張皋鎮七道溝村,180戶農戶家的李子、葡萄年産量達27萬斤,但賣鮮果利潤薄。村裏順勢建起4座採摘大棚,引進葡萄酒家庭作坊,“採摘+餐飲+手作”一條龍,戶均收入突破7000元。今年端午節期間,村民張秀花手工縫製的艾草香囊在當地廟會賣出3000個。“一個香囊能賣10元,坐在炕頭就把錢掙了!”張秀花高興地説。目前,興和縣已培育庭院加工點56個,開發香囊、腌菜、剪紙等20余種“微産品”,年産值超500萬元。

  今年興和縣利用多種形式推動庭院經濟發展,讓農村的房前屋後從“閒置地”到“增收園”,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用繡花功夫激活鄉村“微空間”。如今,瓜果飄香、畜禽興旺的小庭院,正成為農民持續增收的“聚寶盆”。(張瑞秀 祖爽)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