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的鄂爾多斯,天高雲淡。庫布其沙漠邊緣,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板下綠意萌動;穿沙公路利劍般劃開沙海,兩側草方格緊緊鎖住沙丘。這裡,曾經是“死亡之海”,如今卻成為世界防治荒漠化的希望之地。
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將於9月16日啟幕,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首次作為第一主辦單位,標誌着這片土地上生長的治沙智慧、技術與模式,已經走向成熟,並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匯入全球生態治理的洪流。
歷史回望,從沙漠到綠洲的艱辛征程
庫布其的蛻變,是一部人與沙的史詩。曾幾何時,這片1.41萬平方公里的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吞沒草場、農田甚至村莊。沙進人退,是當地居民最慘痛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起,鄂爾多斯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治沙歷程。從簡單的植樹造林起步,他們逐步探索出“消滅東段、南部圍堵、封禁西部、鎖邊北緣、中部切割”的系統治理策略。
工程建設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構建喬灌草立體防護體系,實施封育保護、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綜合治理模式——這些今天聽起來成熟的技術路線,背後是無數次的失敗、總結與創新。
模式創新,科技賦能治沙新路徑
不久前論壇新聞發布會上,鄂爾多斯市副市長吉日木圖的介紹,展現了鄂爾多斯治沙的重量和質量:
2928萬畝沙化土地治理任務,佔全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總量的56%,鄂爾多斯作為主戰場,正以日均治理萬畝的攻堅態勢推進。
光伏治沙成為亮點。利用光伏板的遮光降溫作用促進沙地植物生長,實現“草光互補”的生態經濟雙贏。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以南地區,正在打造“光伏長城”治沙帶,已規劃光伏項目6079萬千瓦,建成後可實現治沙約300萬畝。
從“人海治沙”到“機械治沙”,從“粗獷治理”到“靶向治理”,鄂爾多斯建立了國際荒漠化防治技術創新中心,與院士團隊及科研院所合作,推廣水衝插條、可降解容器造林等技術,研發應用飛播無人機、植樹機器人等先進裝備。
治沙機械化率達75%,效率提升5倍以上,人工成本降低近30%——科技正在徹底改變傳統治沙的面貌。
全球視野,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方案
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自創辦以來,已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領域的重要&&。本屆論壇以“科學治沙 綠色發展”為主題,聚焦國際合作與知識共享。
論壇將舉辦三大專題活動:科學防治沙漠化主旨論壇突出全球合作,邀請聯合國、亞洲、非洲、中東等國際組織和地區代表對話交流;草原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專題論壇分享青藏高原、“三北”工程區等區域經驗;全球土地友好型商業發展專題論壇促進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
近年來,內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誌性戰役,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5000多萬畝,探索出的光伏治沙、以路治沙、鎖邊林建設、孔兌治理等模式,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多元化解決方案。
這些方案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蘊含着“因地制宜、系統治理”的東方智慧。在黃河流域上游突出水土保持,中游着力減少泥沙,下游保障防洪安全——這種全流域統籌治理思路,展現出中國治沙的宏觀視野。
未來展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屆論壇將發布《全球荒漠化監測與數字治理倡議》,助力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一舉措表明,中國正在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體系構建,為共同應對荒漠化挑戰貢獻中國智慧。
統籌治沙、治水、治山,鄂爾多斯市通過築牢綠化帶、淤地壩、光伏治沙帶、鎖邊林“四道防線”,使庫布其沙漠的年均入黃泥沙量由2700萬噸降至400萬噸,沙漠治理率達到40%,2025年計劃達到50%。
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80%,2025年計劃達到85%。
這些數字背後是中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承諾。
庫布其模式的價值不僅在於治理了多少沙漠,更在於探索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發展路徑。光伏+治沙、生態+産業、治理+富民,這種綜合發展模式為全球荒漠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等國際組織代表將齊聚鄂爾多斯,沙特、蒙古等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將帶來各國的經驗與期盼。
他們將要看到的,不僅是一片片被征服的沙海,更是一種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人類不是要征服自然,而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將成為一個新起點,從這裡出發,中國治沙經驗將更快走向世界,全球合作防治荒漠化的網絡將更加緊密。
庫布其的綠色奇蹟,正在改寫人類與沙漠的關係史。(毛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