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談及庫布其沙漠北緣總長約420公里的防風阻沙鎖邊林帶,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展旦召蘇木柴登嘎查75歲治沙英雄白七勞仍會感慨:“如果沒有當年建設的鎖邊林帶,庫布其沙漠會侵吞我們的柴登草原,讓村民無法生存。”話語中道出達拉特旗柴登嘎查村村民曾飽受的風沙肆虐之苦。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這是五六十年代達拉特旗柴登嘎查村的真實寫照。從小在沙窩里長大的白七勞,這一切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20世紀七八十年代,庫布其沙漠以每年10米的速度持續北侵,農田被埋壓,草牧場被吞噬,在極端年份,向黃河的輸沙量高達1.6億噸,村民生存岌岌可危,黃河也不堪重負。
白七勞所在的達拉特旗柴登嘎查,向南緊挨着庫布其沙漠,向北20公里就是黃河。
20世紀80年代末,時任柴登嘎查黨支部書記的白七勞,以共産黨員的擔當,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發出“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建一條防護林帶,保護農田和草場,保衛黃河!”的呼聲,訴求得到達拉特旗的重視與支持。次年春天,拉開了治沙行動的序幕。
懷着為沙區人民鎖住黃沙、拔掉窮根的強烈責任感和堅定信念,白七勞帶領村民、投身於治沙事業,克服當時缺水少電、道路房屋建設滯後等艱苦惡劣條件,搭工棚、住草房,風餐露宿,沐風櫛雨,最終建成了東西長16公里的鎖邊林帶。
最初建成的16公里防護林帶,在白七勞與村民們年復一年的堅守中不斷向兩側延展、向沙漠深處推進。到20世紀90年代初,達拉特旗在庫布其沙漠北緣建起一道長150公里、面積達42.7萬畝的防護林草帶,有效阻沙進村、阻沙入黃河。
同時,深受沙害困擾的杭錦旗、準格爾旗開始行動起來,與達拉特旗共同努力,一道橫跨3個旗的防護林帶逐漸形成。
白七勞始終以共産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團結帶領柴登嘎查村村民堅持不懈、攻堅克難,以“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後”的毅力和韌勁,實現了“沙漠綠、村子活、農民富”,為防沙治沙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白七勞曾當選鄂爾多斯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後擔任過多屆市級、旗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先後榮獲“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模範共産黨員”,多次榮獲市級、旗級“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號,1982年5月作為邊疆少數民族青年參觀團一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退任後的白七勞一直擔任柴登嘎查護林員直到2022年,現在75歲的老人依然關注着治沙工作,仍不忘每天到鎖邊林裏走走看看。
從治沙帶頭人到護林員,治沙先鋒白七勞作為第一代鎖邊林建設者,用一生堅守治沙擔當,詮釋了基層共産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他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也見證了庫布其沙漠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巨大轉變。他的堅持與付出,激勵着更多人投身到防沙治沙事業中,傳承“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堅守初心”的治沙精神。(劉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