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幾字彎”的臂彎裏,曾蜷着一片被風沙撕裂的土地——庫布其,一度黃沙漫卷,日月無光。而今天,這裡綠意奔涌,藍天如洗,成了全球治沙的教科書。
這綠,是鄂爾多斯人民的倔強。
曾經的庫布其,風沙拌飯。白天點燈視物,夜晚流沙堵門。人們守着龜裂的土地,十年耕種,九載空倉。有人出走,帶着撕心裂肺的回望。更多人選擇留下,與沙死磕。

1980年冬,達拉特旗柴登嘎查的白七勞喊出“要活命,先治沙!”
他們用自製的水泥桿紮起網圍欄,把孩子放在沙樑上守樹苗。幾十年間,庫布其沙漠北緣一道不斷延伸、橫跨三旗的防護林帶巍然成型。
四十多年後的今天,這條綠色長城仍在生長。隨着國家“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全面啟動,一道總長約420公里、平均寬約3公里的防風阻沙鎖邊林帶即將貫通——從高空俯瞰,它如一條堅實的翡翠臂彎,將庫布其沙漠牢牢鎖住,徹底隔斷了黃沙北侵黃河之路。
治沙不是蠻幹,鄂爾多斯人民偏在沙海中釀出科技的甜。牽引播種機十秒種下一株檸條,無人機掠過灑下萬千草籽,螺旋鑽深入沙土,十秒種一棵沙柳。沙柳平茬機、全地形運輸車輪番上陣,“治沙神器”讓成活率躍升至85%。
更酷的是“光伏長城”。深藍色的光伏板在庫布其沙漠邊緣鋪成海洋,板下蘆草茁壯生長。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光伏+治沙”模式每年節約標煤6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7億噸,節水2.5億噸。
大數據緊盯沙化動態,高科技守護草木枯榮。庫布其的智慧,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這藍,是鄂爾多斯天空最動人的底色。
2024年,鄂爾多斯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2%(剔除沙塵影響),連續十一年未發生重污染天氣。天藍了,水也清了。21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率連續兩年為100%,烏蘭木倫河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土壤更凈,81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全覆蓋監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2%,提前超額完成內蒙古自治區指標。
清晨在烏蘭木倫湖邊跑步,傍晚在“口袋公園”散步。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仰頭見藍,這種日子像呼吸一樣自然。
這藍,是國際視野中的生態名片。
2024年,鄂爾多斯榮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成為中國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同年10月,它登上聯合國締約方大會,向世界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庫布其答卷”。
從“羊煤土氣”到“風光氫儲車”,鄂爾多斯被讚為“傳統産業涅槃重生的典範”。
“地球一小時”中國區主場活動在這裡舉辦,總曝光量超30億次。法國巴黎、美國西雅圖、德國柏林……鄂爾多斯與這些世界名城同被列為“自然城市”。
這綠與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
曾經靠天吃飯的農牧民,如今守着光伏基地,年收入從兩萬漲到十萬、二三十萬甚至百萬元以上。沙窩里長出了産業,沙棘釀成甘霖,苜蓿餵肥牛羊,鼠標一點,特産賣向江南。
如今的鄂爾多斯,森林覆蓋率翻倍,植被覆蓋度超70%。沙漠不再是天敵,而是夥伴、是資源、是未來。
從“死亡之海”到“綠色銀行”,從“生態赤字”到“生態盈餘”,鄂爾多斯用幾十年時光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口號,是千家萬戶的日子。
庫布其的綠,鄂爾多斯的藍,正在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畫卷。
而這幅畫,才剛剛起筆。(毛丫 張馳 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