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草原新居民”成為牧民的“致富寶”-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2 11:01:01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草原新居民”成為牧民的“致富寶”

字體:

  新華網呼和浩特9月12日電(徐紅梅)秋日裏,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草原上,一群萌態可掬的羊駝正在踱步覓食。這些來自南美洲的“萌寵”,現在已成為當地的“草原新居民”、牧民的“致富寶”。從2013年引進首批78隻羊駝開始,蘇尼特左旗用10年時間打造全國最大的羊駝繁育基地,兼顧生態與生計、增收與增綠。

   當地羊駝基地負責人遲海濤介紹,羊駝兼具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它只吃草尖不傷草根,對草原生態友好,全身是“寶”,毛、肉、胎盤都有經濟價值。

  蘇尼特草原上的羊駝。新華網 徐紅梅攝

  2021年,蘇尼特左旗&&專項扶持政策從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到基礎設施建設,為羊駝産業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2023年,從智利引進700隻優質種駝,養殖規模突破2000隻,成為全國最大的羊駝養殖基地。

  遲海濤説:“我們的種駝品質全國領先,明年計劃再引進500隻優質種駝,力爭在三年內打造成亞洲一流的羊駝繁育基地。”

  羊駝基地以“企業+嘎查集體+牧戶”模式,通過託管養殖、利潤分紅等形式,讓牧民得到收益,在家門口參與了産業發展。牧民恩克巴圖成立養殖合作社,一年收入90萬元,帶動6戶牧民共同增收。

  蘇尼特左旗羊駝産業正在向深加工邁進,由被譽為“軟黃金”的羊駝絨製成的被子,一條售價可達3萬元;羊駝胎盤提取物應用於生物醫藥領域……

   羊駝基地負責人遲海濤介紹羊駝絨。新華網 徐紅梅攝

  而當地更看重的是生態效益,羊駝只吃草尖不傷草根,食量為綿羊的一半,緩解了草場養殖壓力。遲海濤説,羊駝這種採食方式既保護草原生態,也提升養殖效益,為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範例。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