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陜西師範大學畢業後,郝琴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第三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她的抽屜裏,放着一個被稱作“百寶箱”的木盒子,裏面裝滿了學生的心意——手寫的信、稚嫩的畫,還有親手製作的卡片。
“這裡裝着孩子們的心願和故事,也記錄着我和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是最珍貴的禮物。”郝琴笑着説。在她心中,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培育的不只是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更是一項龐大的‘靈魂工程’。這份獨特的價值,正是基礎教育的魅力所在,也給了我們教師長久前行的力量。” 而這份理念,恰好與康巴什區第三小學 “立業向美,久久芬芳”的教風深深契合。

畢業多年的學生遇到了困惑,還願意回到母校找過去的班主任敞開心扉暢聊;休産假時收到學生的視頻,充滿了對老師的思念和不捨;在課堂上、生活中,悄悄為學生種下善良與溫暖的種子,看到他們在人生路上一步步成長……對郝琴來説,這些藏在時光裏的細碎感動,是她多年來默默付出最珍貴的回饋。
從教以來,郝琴始終把愛和美好融進教學中。秉持“技術賦能、學生為本”理念,將AR技術、數字人互動和智能體即時評價融入課堂,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開發國學特色課程,帶領學生誦讀600多首經典詩詞古文,涵蓋《詩經》《離騷》《桃花源記》等名篇。學生剛入學時,她堅持每天中午花兩小時上門家訪,深入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為了幫學生學好識字,她常常裁剪、粘貼識字卡片到凌晨;看到住宿生需要照顧,她會主動幫孩子洗臉、剪指甲、清洗衣物。她還堅持為每個學生寫成長日記,累計字數已超18萬字。

這份默默的付出終有迴響,德育案例《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被中央電化教育館評選為全國中小學德育視頻課程示範作品,成為她教育路上又一份“愛的見證”。
郝琴老師的教育實踐,是康巴什“美好教育樣態”的生動樣本。今年3月,康巴什區“美好教育樣態”入選教育部典型案例。康巴什區的創新實踐,本質上是對國家政策的精準回應。教育部提出“教聯體”建設目標,旨在打破教育孤島,形成育人合力。康巴什區以“美好學校、美好家庭、美好社區”三維協同為框架,構建起“環境浸潤、人文涵養、課程聯動、機制保障”的立體化育人體系。

在康巴什,對教師的關懷與引導從未停歇。當地通過開展“最美康老師”“校園之星”等評選活動,為教師搭建起展示風采、傳遞正能量的&&,也由此構建起以激勵為核心的教育評價體系,讓優秀教師的榜樣力量深入人心。與此同時,《教師美好形象“康十條”》等文件的&&,更將抽象的師德規範轉化為清晰可踐行的具體行為準則,讓“立業向美”的教風在制度保障下落地生根。(潘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