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羊絨何以“溫暖”世界?-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1 09:15:01
來源:參考消息

中國羊絨何以“溫暖”世界?

字體:

  從遼闊草原到國際秀場,在全球紡織業的璀璨星河中,中國羊絨産業正以品質為基、創新為翼,書寫從“草原軟黃金”到“世界新標杆”的傳奇篇章。

  作為全球最大的羊絨生産、加工和出口國,中國羊絨製品遠銷40余國,覆蓋全産業鏈的競爭優勢與生態化、創新化發展模式,不僅助力鄉村振興和農牧民增收,更以綠色科技與國際標準引領全球羊絨産業變革,向世界傳遞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

  作為産業核心産區,內蒙古以優質原絨資源、先進工藝水平和品牌集群優勢,構築起中國羊絨走向世界的堅實支點。  在內蒙古鹿王羊絨有限公司馬達加斯加工廠,一名中方人員為當地工人進行技術指導。(李亞輝 攝)

  暢銷國際高端市場

  入秋後,隨着北半球一些國家氣溫降低,羊絨衫進入銷售旺季。最近,歐洲知名高端面料品牌法國多美與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密切,雙方在面料設計、生産製造等方面加強合作,立足為世界提供高品質羊絨製品。

  不只是法國多美,路易威登、諾悠翩雅、紀梵希等國際知名服裝企業也與中國內蒙古的羊絨企業保持着長期合作。據中國毛紡織行業協會介紹,內蒙古是全球最大的優質羊絨産區。

  “全球羊絨産地主要分佈在北緯35度至55度的溫帶和寒溫帶地區,中國羊絨品質好,尤其是內蒙古的羊絨顏色屬於‘白中白’,細度在16微米以內,輕柔保暖,因而成為國際服裝企業緊盯不放的主産地。”國家毛絨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內蒙古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主任王莉説。

  “我們主要生産無毛絨、羊絨製品半成品和成品,産品70%出口,遠銷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年産值超10億元。”鹿王集團總經理鄭海生説。

  王莉説:“2024年,內蒙古羊絨産量達6945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40%,羊絨製品約佔全國市場的60%,佔世界市場近50%。”2024年,內蒙古羊絨全産業鏈産值超180億元。

  目前,內蒙古已打造出覆蓋養殖、加工、銷售的羊絨全産業鏈。在加工環節,打造出洗絨、分梳、染色、紡紗、針織、製衣相匹配的智能産業鏈,鄂爾多斯、鹿王、東黎三大本土企業,成為世界知名羊絨加工企業。其中,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的服裝年産值超80億元。

  從默默無名到蜚聲海內外,中國羊絨人扎紮實實走過40餘年。阿拉善左旗嘉利絨毛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治軍回憶,公司2005年剛成立時無人問津,他自己前往北京闖市場,“一個外國客商都不認識,四處打聽到諾悠翩雅等三家國際品牌的北京辦公地,主動向他們展示無毛絨”。

  在等待回復的一星期裏,張治軍並不忐忑,反而充滿信心。“我深知阿拉善盟羊絨的細度、長度、白度肯定會讓他們滿意。”他説,“果然,三家公司很快打來電話,均達成合作。其中諾悠翩雅連續合作近20年。”  在阿拉善左旗嘉利絨毛有限責任公司內,一名工人在打包無毛絨。(王靖 攝)

  綠色低碳技術賦能

  從牧場到工廠,從絨山羊到時尚産品,“綠色中國羊絨”正以全新姿態走向世界,“軟黃金”不斷展現綠色發展“硬實力”。

  為保護草原生態,內蒙古自2011年起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嚴格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引導牧民從“增量”轉向“提質”。在阿拉善盟,絨山羊存欄量從峰值的148萬隻壓縮至目前約45萬隻,原絨産量卻從平均每只300克提升到500克。“少養精養、科學育種,草原生態好了,羊絨品質也提升了。”阿拉善盟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朱莉仙説。

  除了良好的生態環節與優質基因,羊絨纖細柔軟的背後,離不開動物福利理念的普及。今年1月,絨山羊福利試點牧場項目啟動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圍繞牧場建設和福利養殖技術要點,動物福利國際合作分會項目團隊成員與牧場主代表及相關獸醫技術人員分享交流。

  綠色低碳是內蒙古絨山羊養殖的鮮明特徵。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鄂爾多斯集團源牧場,潔白的阿爾巴斯絨山羊在草原上悠然踱步,圈舍屋頂上,湛藍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閃着耀眼光芒。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原料公司總經理李豐説,光伏發電項目年均發電量不僅能100%滿足源牧場自用,還能將余電併入電網。

  綠色低碳理念也貫穿於絨山羊的日常飲食。據王莉介紹,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針對絨山羊常食的31種牧草營養成分及不同放牧期的甲烷排放,建立科學飼料配比和放牧周期標準,從源頭降低碳排放。

  走出牧場,綠色低碳理念延伸至羊絨加工環節。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絨紡事業部副總經理高麗忠介紹,集團研發的節能染色技術,在不排放殘液的同時,將污染物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深色染色用水量減少50%。2024年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發布的産品碳足跡對比報告顯示,以1件重量為200克的女裝全成型針織羊絨衫為例,2023年與2022年相比,生産環節的碳排放下降達11.43%,相當於給一部智能手機充電176次。

  今年3月,內蒙古&&《2025年羊絨産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將挖掘節能降碳潛力作為重點任務之一。王莉介紹,內蒙古正通過綠色低碳的全鏈條建設,把“軟黃金”打造成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名片。

  “暖羊羊”帶來“喜洋洋”

  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牧民布音朝格圖的羊圈裏,阿爾巴斯絨山羊身上潔白的羊絨,閃着珍珠般的光澤。“今年産下的178公斤新絨中,14微米以下羊絨有72公斤,按照2024年‘政府+企業’聯合獎補政策,僅這部分就能額外獲得3.6萬元補貼,相當於普通羊絨售價的3倍。”他滿意地説。

  作為全球頂級羊絨主産區,鄂托克旗自2019年構建“按質定價、優質優價”政策體系,將羊絨細度劃分為四個補貼梯次:14微米以下羊絨每公斤補貼500元,14.01至14.5微米補貼300元等,政府與企業按6:4比例分擔資金。

  “政策就像‘指揮棒’,引導牧民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鄂托克旗農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何雲梅向記者展示了纖維檢測數據:2024年,全旗投入2870萬元用於超細絨定向補貼,直接帶動2800戶牧民戶均增收超8000元。

  近年,內蒙古各地積極&&舉措,鼓勵農牧民投身羊絨産業,讓農牧民在這一特色産業中實現增收致富。

  阿拉善盟以其廣袤的草原與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聞名遐邇的阿拉善白絨山羊。阿拉善白絨山羊有“纖維鑽石”“白中白”等美譽,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為當地農牧民鋪就一條致富之路。

  位於阿左旗巴彥浩特鎮的阿拉善左旗嘉利絨毛有限責任公司廠房內,45歲的俞麗英熟練地操作着自動化分梳設備,而在6年前她在牧區以放牧為生。“現在每月收入5000元,比過去放牧輕鬆且掙得多。”她高興地説。

  阿拉善盟突破單一養殖模式,積極推動羊絨産業與加工、銷售、旅游等産業深度融合,構建全産業鏈發展格局。在額濟納旗,依託絨山羊養殖,眾多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應運而生。

  牧民賽罕的家庭牧場推出“牧場體驗游”,游客可以參與放牧、剪絨、手工編織羊絨製品等活動,還能選購牧場直供的羊絨圍巾、披肩等産品。旺季時,牧場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旅游年收入達50萬元,加上養殖收入,賽罕家年收入突破80萬元。“一條産業鏈,串聯起了好幾個增收點。”賽罕感慨道。

  科技革命重塑産業根基

  近年來,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為了培育更多的阿爾巴斯絨山羊良種,與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展開闔作研究,通過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精準挖掘絨山羊具有育種價值的特色候選基因。高麗忠説,同時,公司運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與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創制出Tβ4、VEGF、EDAR等絨山羊育種新材料,為高品質羊絨源頭培育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鄂爾多斯羊絨集團技術中心研究員蔡君介紹,未來,若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得以大面積應用,將推動更多優質種群實現規模化擴繁。

  從“靠天養羊”到“精準育種”,一場關於絨山羊基因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産業根基。而在製造環節,智能製造、數字化轉型等技術突破,推動傳統羊絨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中國羊絨織就世界品質”正在成為現實。

  如何精準鑒別山羊絨與其他動物纖維,一直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多年來,內蒙古羊絨企業的研究團隊深入剖析山羊絨等動物纖維性能,創新融合物理法、化學法與AI識別法等前沿技術,並配套研製各種動物纖維圖譜和實物標樣,研究出系列山羊絨與其他動物纖維的定性、定量檢測方法,填補了多項標準空白,為山羊絨等動物纖維的準確鑒別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在赤峰東黎羊絨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車間,傳統加工環節正經歷“智造”升級。企業自主研發的風吸式自動化羊絨聯合分梳生産線堪稱“行業破局者”。該生産線搭載智能風吸系統,精準識別羊絨纖維差異,通過氣壓調控與精密篩選剔除不合格纖維,使羊絨達到“精英標準”,填補區域技術空白。

  當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與千年羊絨文化深度融合,中國羊絨正以“科技絨”為筆,在全球紡織業版圖上書寫從“原料輸出”到“標準輸出”的傳奇。“中國羊絨的奮鬥目標,是讓世界品質標注中國坐標。”高麗忠説。

  輸出“標準”和“文化”

  輕盈飄逸的中國羊絨,凝聚着深沉厚重的力量。從提供全球頂級紡織原料,到推動紡織技術革新與標準制定、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輸出東方美學與文化軟實力、引領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時尚,中國羊絨走向世界的同時,也在“溫暖”世界。

  鄭海生説,中國羊絨保障了全球奢侈品牌的原料供應,有效滿足了高端市場需求,尤其是産業鏈的成熟度降低了國際品牌的採購成本和時間,有效穩定了全球供應鏈。

  長期採購中國羊絨原料及製品、意大利知名奢侈品牌布魯內洛·庫奇內利創始人布魯內洛·庫奇內利在《外灘畫報》專訪中&&,中國的羊絨是世界上最好的,為此我特別感謝你們國家。

  多年來,中國羊絨紡織技術不斷發展、行業標準不斷完善,不斷引領世界羊絨紡織技術快速發展。比如,鹿王集團首次提出長度與紡紗性能的量化關係,被國際毛紡織組織(IWTO)納入技術指南。

  中國羊絨企業還參與制定羊絨世界標準。其中,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牽頭制定了6個羊絨國際標準。如《ISO 18527:2017羊絨纖維細度測定》,解決了國外企業長期依賴主觀手感評價的問題,推動羊絨國際貿易糾紛大幅下降。

  隨着中國羊絨産業快速發展,企業加快海外工廠建設,還促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和百姓共同富裕。其中,鹿王羊絨集團在馬達加斯加、柬埔寨設立工廠,外籍員工超1萬人。

  今年50歲的裏沃赫裏瑪尼特拉·尼艾娜·拉多,是馬達加斯加工廠生産助理,在此工作近20年。他説:“我從學習機器操作開始,逐步成長為生産助理。這其中,最讓我自豪的是鹿王羊絨能將先進技術引入馬達加斯加。同時,‘中文工坊’落戶鹿王羊絨,讓我們有了更多學習中國文化的機會,讓公司本地員工借中文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未來,我希望更多本地員工能進入管理層,繼續深化中馬文化與技術合作。”

  在高麗忠眼裏,幾十年間,中國羊絨不斷向世界輸出東方美學與文化自信,讓世界不斷認識中國、親近中國。“比如,公司將蒙古族圖案、傳統氈繡工藝融入國際羊絨時裝。我們與巴黎時裝周合作推出的‘草原系列’,讓一件件服裝成為展示民族時尚與發展變化的窗口。”

  此外,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羊絨産業正加速從“高産”向“高質”與“可持續”轉型,不僅在保護動物福利和生態環境方面主動作為,更為全球紡織業樹立新標杆,積極助力共建清潔、美麗、永續的世界。(記者張麗娜 王靖 哈麗娜 王雪冰)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