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刻鐘”到“最後500米”-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9 15:03:21
來源:包頭日報

從“一刻鐘”到“最後500米”

字體:

  清晨出門,步行幾分鐘就能買到豆漿油條;中午下班,順路在小區門口的修鞋攤修補皮鞋;忙了一整天,晚上在社區食堂享受平價餐食。這是包頭人的日常,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在此具象化了。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在服務半徑為步行15分鐘左右的範圍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通過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商圈,涵蓋購物、餐飲、快遞、維修等基本生活保障類業態。

  人們的需求在哪,市場的錨點就在哪。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最後500米”的需求正在催生更多家門口的生意,便民生活圈建設在包頭大有可為。

  政策利好 先人一步

  居民日常消費既事關民生服務,又涉及經濟發展。特別是消費的“最後500米”絕不僅僅是“買瓶醬油”那麼簡單,它是城市經濟的毛細血管,對整個經濟體系有着深遠而多層次的影響。

  2024年11月28日,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關於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批發零售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通知。其中明確,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引導商業資源下沉社區,重點發展“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補齊“一菜一修”(菜市場、小修小補)、服務“一老一小”(養老、托育)。

  不久前,包頭成為自治區唯一一個入選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域推進先行試點的城市。工業城市包頭正在悄然轉型,朝着更宜居、更便捷的方向發展。

  空間和人都有優勢

  有人在網上調侃:“包頭沒有市中心,只有區中心。”看似空間布局狹長而分散,實則在包頭每個城區內部市民生活服務半徑相對集中。

  包頭早期的城市規劃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居住與基本生活服務的就近結合。在城市規劃上較早考慮了功能分區與生活配套的結合,這為包頭一刻鐘生活圈建設打下基礎。包頭許多城區採用網格狀道路布局,小區分佈相對規整,這有利於合理規劃15分鐘步行範圍的服務半徑,減少服務盲區。

  針對“全面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零售專家黃碧雲認為,未來家門口的生意正在經歷從“賣東西”向“做服務”轉變。這種轉變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素養的服務提供者,而包頭歷史上積澱的工匠文化和手工藝傳統恰恰為這種轉變提供了寶貴的人才基礎。

  以修鞋攤為例,其多數分佈在一些小區周邊,甚至有的就在小區居民樓裏。記者發現,從業者中有部分是昔日包頭皮革廠的職工。儘管企業不存在了,它曾培養出的手工匠人散落在城市的各個地方,仍在為市民生活提供着方方面面的服務。這樣的例子在包頭還有很多。

  近些,再近些

  上周末閒來無事,市民楊美玲陪同家人到包棉1958轉轉。逛累了,一家三口坐下來,喝喝茶、嗑瓜子、打撲克,好不愜意!

  如今,除了包百、萬達、蘇寧、維多利等大型商圈,新的消費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分佈在包頭各主城區。青山區有包棉1958,九原區有橫豎街、東河區有包頭金街、走西口歷史文化街區;黃河邊有“天下黃河第一村”,還有科大美食街、師院美食街等等。這些新場景、新消費豐富了市民的生活,也觸發新經濟的引擎。

  潤米諮詢創始人劉潤認為,未來附近的生意不再是簡單地將商品擺上貨架,坐等顧客上門,而是主動向前一步,幫鄰居解決更多麻煩。比如,不願做飯的麻煩。眼下,一些大型商超餐飲化,利用已有的生鮮供應鏈現做飯菜,消費者在逛超市的同時就可以解決一頓飯;有酒店颳起“外賣風”,將餐品搬到街頭,供周邊居民選擇;還有的餐飲店直接瞄準人們沒空做飯的需求,臨近下班點在小區居民樓附近擺攤……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日,第一期“鹿城幹部大講堂”開班,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提到,創新驅動、消費拉動、品質帶動是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三個發力點。不論哪個發力點,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以人為本,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攝影界有這樣一句話:如果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距離不夠近。讓消費服務和便捷生活離百姓近些、再近些,未來包頭百姓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愜意。(記者 張婷婷)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