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後旗(以下簡稱“察右後旗”)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科技示範園內,連棟溫室裏的脫毒母薯長勢正旺。“傳統組培苗1株僅結2粒至3粒微型薯,我們的超極微型薯1株平均能結17粒至18粒,最多可結24粒!”內蒙古華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宸農業”)察右後旗基地負責人張曉東介紹。
察右後旗作為烏蘭察布市重要農業産區,一直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發展之路。近年來,該旗與專業化農業科技公司共同推進馬鈴薯種薯繁育産業換擋升級。
“我們使用在醫療級潔凈環境中生産的超凈脫毒薯替代傳統組培苗,通過專利無菌基質和生産技術進行工廠化擴繁。”張曉東説,這種專利基質源於植物材料,不僅透氣保水性強,還可循環使用,替代了高污染、高耗能的不可再生礦物基質——蛭石,且全部採用高架離地苗床種植,從源頭保證無菌無毒。

這項微型薯繁育技術由華宸農業於2022年從國外引進,該技術經過本土化適應與創新,實現3大突破性進展:單株繁育效率提升近20倍;25克以上大薯比例從傳統技術的20%提升至70%;用戶每畝種子成本降低近1000元,且提供檢測報告。
目前,該基地已排産來自甘肅、新疆、青海、黑龍江等地的4000萬粒種薯訂單。“種薯訂單供不應求,明年的訂單已達1億粒。”張曉東説。
在這個基地,科技賦能滲透到種薯繁育全鏈條。
“5個棚一組自動滴灌和噴淋,2個棚一組超高壓彌霧打藥,全由中控室統一調度。”張曉東介紹,“我們的智能大棚區由1名技術員管理,一人就可以管理1000畝大棚。”
這套水肥一體化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了從配肥、灌溉到回水利用的全流程操作,根據馬鈴薯生長周期自動調整供肥時間和用量,滴灌回水經過濾消毒、元素檢測後“缺啥補啥”,回收率達40%,年節水超3萬噸。

基地內,正加快推進200棟大棚改擴建工程。通過土壤全消毒、地勢墊高等改造,682畝閒置10餘年的老舊大棚將重新煥發生機。
産業升級的紅利,最終惠及了萬千農戶。華宸農業通過土地流轉,每年為133戶農戶支付租金17.44萬元,並帶動200餘人就近就業。“項目資金+村集體+農戶”模式讓村委會每年穩定收入400萬元。
“明年將投資1000萬元建設人才培訓中心與高端智能大棚,將超極微型薯産能提升至1.2億粒。”站在規劃圖前,張曉東堅定地説。(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