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縣: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煥新彩-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05 10:49:39
來源:內蒙古日報

化德縣:非遺在保護傳承中煥新彩

字體:

  8月29日,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公臘忽洞村魯班凳的傳承人景宏老師堆滿各種木料和鑽頭、鑿子、鋸子的家中,幾個青年學生正在安靜地觀摩魯班凳製作過程中的鋸、刨光、磨、鑽、鑿、摳等工序,景宏老師親自示範製作步驟,每一步都細緻入微,學生全神貫注……像這樣的場景,在化德縣還有4處。

  化德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千百年來,形成了以魯班凳、泥塑、剪紙等為代表的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該縣精準施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主動探索非遺保護模式,各方配合形成合力,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保護為先,讓非遺“興”起來

  “魯班凳的製作工藝可謂繁複精湛,起初,爺爺的魯班凳製作工藝較為粗獷,形態和使用方式都不夠考究。經過多年的研究與改進,如今製作的魯班凳不僅外觀更為精緻,實用性也大大增強,2022年,我被評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景宏一邊低頭幹活一邊介紹。

  為了讓非遺“興”起來,化德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積極推動非遺保護各項工作,化德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呈現出數量遞增、分佈廣泛的特點。

  在化德縣職業中學的一間教室裏,學生們圍坐在一起,或拿着泥料認真地塑造輪廓,或手舉各式工具小心翼翼地刻畫泥塑……劉汝鵬老師正在為學生上泥塑課,他一邊搓揉着手裏的泥巴,一邊講解捏泥人的技巧,一對一指導學生搓、壓、擠、捏,將普通的泥巴變成了一件件富有創意的作品。

  職業中學開設泥塑課已經有7個年頭,培養了300多名泥塑愛好者。如今,在北疆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學生們在藝術上不斷精進,用粗糲膠泥塑就了《姐弟情深》《豐收年》等諸多作品,其中部分泥塑作品被黑山前總理依戈爾·盧克希奇收藏,並成為東合匯科技有限公司參與外事活動的指定産品。

  在化德,像魯班凳和泥塑這樣的“非遺工坊”還有4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基地1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有非遺展廳1個;全縣共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3項、市級非遺項目5項;共有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人。

 創新思路,讓非遺“傳”下去

  著名非遺剪紙傳承人薛金花雖已年近七旬,但她潛心於藝術創作,結合時代發展,創作了《建黨百年》《同心共築中國夢》等主題鮮明、緊貼時代的作品130多幅。2007年,她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六十周年組委會捐贈了大型作品《歡天喜地迎大慶》,2008年5米長卷《慶奧運》被內蒙古博物院收藏,30多幅作品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獎項。

  為方便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薛金花將剪紙藝術發揚傳承下去,化德縣專門建設了集創作、展示為一體的工作室,薛金花從2017年開始走進校園,為2700多個孩子講授剪紙課程1300場次,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舉辦剪紙展覽和講座400多場次,讓更多人了解並欣賞到剪紙藝術的魅力,此外,她還在孩子的幫助下,利用網絡&&開設線上課程,將剪紙藝術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由於多年的付出,薛金花被評為自治區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10月,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評為“百姓學習之星”。

 搭建&&,讓非遺“火”起來

  “咚哐咚哐咚哐……”隨着陣陣鑼鼓聲響起,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化德地方小戲在今年春節期間頻頻上演,精湛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今年春節期間,全縣共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系列活動27場次。在縣人民廣場,化德縣以“文化進城”模式,將各鄉鎮(社區)地方小戲二人&、花燈、大秧歌等各類非遺串聯起來,推出“靈蛇舞動·吉祥化德”春節群眾文化大展演活動,將每個鄉鎮(社區)的本土非遺逐一展現,獲得了群眾的好評。

  “太精彩了!春節期間舉辦這樣的活動,讓年味兒更足了!”市民王登舉説,這些活動不僅讓他感受到了濃厚的節日氛圍,更傳承和弘揚了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家對化德的非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火”起來,化德縣利用傳統節日、重要節慶以及“三下鄉”等機會,深入挖掘民俗與非遺的文化內涵,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非遺項目展演、展示和比賽活動,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技藝交流和展示的&&,讓更多的人感悟非遺的獨特藝術魅力。

  同時,化德縣還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全方位開展非遺宣傳和保護活動,縣文旅局通過烏蘭察布文旅和活力化德視頻號、官方抖音&&等推出非遺宣傳視頻140余條,點擊量達到40多萬次。(記者 皇甫美鮮 田禮軍)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