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8月8日電(記者勿日汗、連振)在內蒙古正藍旗“汗伊德”奶食品工廠,陶高手中的木勺在溫熱的奶漿中劃出悠長的弧線,空氣中瀰漫着乳香。這場景已在這片草原重復了數百年,如今,陶高和他的團隊正在為這一傳統技藝注入嶄新活力。
提起“察幹伊德”,多數人覺得陌生。但説到奶酪、奶油、奶皮、奶酒、奶糖……人們再熟悉不過。“察幹伊德”是蒙古族用牛奶製作的花樣繁多的傳統食品,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而陶高是此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陶高生活在元上都遺址所在地錫林郭勒盟正藍旗。13世紀,這裡的人們專為元宮廷提供奶食品。元代詩人薩都剌的詩句“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就是描繪了800年前的奶食品文化。此後的漫長歲月中,這裡的人們一代代傳承着製作奶食品的古老技藝。

如今,這一內蒙古草原上傳承數百年的食品正以更年輕、更包容的姿態,進入當代人的生活。
像速溶咖啡一樣包裝的奶茶粉、可以當辦公室零食的奶酪脆脆、加果粒的奶皮、奶豆腐餡兒的月餅、奶酪披薩、乳清飲料……在傳統奶食品基礎上改良創新的種類繁多的新産品,被裝進時尚的包裝裏,通過互聯網直播間遠銷全國。
“內蒙古牧區以外的人,一般沒有吃奶食、喝奶茶的習慣,想讓更多人接受內蒙古奶食品,我們就得創新。”陶高説,她經常帶着創新的奶食品走進廣交會等大型展會現場,推介草原的味道。
創新的不僅是産品,還有製作工藝。多年來,蒙古族傳統奶食品生産基本處於手工生産階段,沒有工業化生産設備,阻礙了網購、商超等更加廣闊市場的打開。既保持正宗的味道、又提高加工效率,當地人紛紛探索規模化生産奶食品的新工藝。陶高在嘗試多種方式後,最後將炒瓜子用的機器改裝成為做奶酪用的攪拌機。

“現在日均加工2000至4000斤牛奶,用人工攪拌已經忙不過來了。”陶高説,她每年都能銷售200多萬元的産品。
如今,專業化、市場化、品牌化已經成為內蒙古傳統奶食品的發展趨勢。在陶高所在的正藍旗,有100多個製作奶食品的廠子。在地方政府的引導下,牧民們將祖輩傳下的手藝與現代人們的需求相結合,讓傳統奶食品在傳承中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