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臨床診療進階-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4 10:22:13
來源:瞭望

瞭望丨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臨床診療進階

字體:

  北京友誼醫院派駐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胃腸外科業務副主任楊鋆 (左二)與依託醫院專家一同進行手術(2025 年 7 月攝) 受訪者供圖

  第一例POEM手術、第一個消化內鏡減重門診、第一次將分子病理技術用於臨床診斷……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一項項新技術、新項目正在“從0到1”地開展,大大提升了疑難雜症的診治能力。

  2024年4月揭牌的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是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為輸出醫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為依託醫院。

  該院堅持“邊建設、邊輸出,邊服務、邊受益”的原則,啟動“3+N”管理模式,以消化、普外、泌尿三個專科為基礎,病理、影像、超聲等醫技科室為支撐,致力於疑難危重疾病的診治、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理念的推廣,推動臨床診療能力全面進階。

  從首例到常態 診療技術新突破

  “好多年沒有這樣痛快吃東西了。”大口咀嚼着食物,感受着食物順暢無阻地從食管咽下去,41歲的李女士興奮地説。

  過去10年,李女士飽受吞咽困難的折磨,吃飯必須細嚼慢咽,還要喝水才能把卡在嗓子眼的食物“衝”下去。她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只是覺得:“反正也能吃東西,就這麼湊合吧。”

  今年年初,平臥休息的李女士因突如其來的食管反流險些窒息——食物殘渣從她的鼻腔突然噴出。

  眼看症狀越來越嚴重,李女士四處求醫問藥,最後來到了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消化中心。

  經診斷,李女士患有賁門失弛緩症,北京友誼醫院派駐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消化中心業務副主任隗永秋決定為其進行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治療。這是一種超微創技術,通過胃鏡在食管黏膜下層建立“隧道”,精準切開痙攣的賁門肌層,解除梗阻後再用夾子封閉“隧道”。

  術前檢查時發現,患者賁門擬做手術的位置長了一個疑似早癌的病變。“擔心手術相互影響,先做POEM手術還是先切早癌,是一個比較棘手的選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雲宇婷説,以前遇上這種複雜情況,患者第一反應是轉到北京大醫院治療,現在有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留在內蒙古就能完成手術,患者既治好了病,還少跑了路。

  這是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實施的第一例POEM手術。李女士術後第二天就可順利進食流質飲食,嗆咳和反流完全消失。

  這意味着,隨着POEM技術普及,賁門失弛緩症這一曾被視為頑疾的疾病,如今在內蒙古有了更優的解決方案。

  依託北京友誼醫院在消化內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專科的優勢醫療資源,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開展了許多新項目、新技術,為內蒙古患者提供了更精準的醫療服務。

  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院長張忠濤説,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過程中,一直注重精細化對接,既考慮到輸出醫院的優勢專長,又考慮到自治區患者的實際需求、依託醫院相關專科的承接能力。

  北京友誼醫院擁有1個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消化內科、普通外科等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而內蒙古消化系統疾病較為高發,患者一度佔外轉患者1/3,且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在消化內科等領域也擁有較強的專業力量。綜合考慮各方面實際情況,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實施“3+N”的管理模式,先以消化、普外、泌尿3個專科為基礎,以病理、影像、超聲等醫技科室為支撐,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專科的技術合作、管理合作。

  2024年,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引進各類新技術、新項目33項。重點合作科室門診量同比增長5.69%;出院人數同比增長12.1%,平均住院日同比減少0.56天;手術人數同比增長14.39%,其中,三級手術同比增長18.68%,四級手術同比增長38.52%。

  從專科到亞專業 醫療服務更精準

  “什麼是功能泌尿外科?”“人老了排尿不暢,不是正常的事嗎?”北京友誼醫院派駐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泌尿外科業務副主任張建忠在內蒙古義診時,常遇到患者問這些問題。

  張建忠主要致力於尿動力學及功能泌尿外科研究,這是一個新興的亞專業。“隨着年齡增長,泌尿功能出現退行性改變,一些人失去了正常排尿的能力。”張建忠向患者詳細解釋道,這並不是年老出現的正常現象,相關症狀可到功能泌尿外科治療。

  一位70多歲的老奶奶,因尿失禁來到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泌尿外科治療。“老奶奶一打噴嚏就想尿尿,甚至一聽到水聲就想尿尿,要一直穿成人尿不濕,生活不便。”張建忠介紹説,經檢查患者屬於混合性尿失禁,可先通過用藥治療,解決老奶奶尿急問題,後又做小手術徹底解決了尿失禁。

  隨着醫學發展,傳統專科細分出更多亞專業,以進一步提升診療的精準度與患者的滿意度。北京友誼醫院充分考慮到這一新的醫學動向,在輸出專家時注意結合其亞專業方向,促進更為精準的疾病分類、日益專精的診療技術在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落地。

  據了解,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已圍繞肝病、消化內鏡、代謝疾病消化內鏡減重等亞專業開設相關門診:肝病門診專注於各類肝臟疾病的規範化診斷治療;內鏡門診提供全面的胃腸鏡檢查、內鏡下微創治療;代謝疾病消化內鏡減重門診作為代謝性疾病管理的創新方向,專注於對肥胖及相關代謝疾病進行微創干預和治療……目前各類亞專業門診已為近千名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從治病到防病 健康理念更科學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更將健康理念的種子播撒在群眾心中。

  北京友誼醫院派駐專家、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胃腸外科業務副主任楊鋆致力於遺傳性結直腸癌研究,特別關注結直腸癌年輕化的趨勢。

  來到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工作後,楊鋆發現有些年輕結直腸癌患者的家族遺傳原因常被忽視。楊鋆説,他接診過好幾個患者,其父母、兄弟姐妹也都患有結直腸癌。楊鋆帶領團隊隨即開始收集、評估醫院此前相關病例,發現了不少有家族遺傳史的年輕結直腸癌患者。“對這些患者採取的治療方式是不一樣的,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對他們可能更有用。”

  前段時間,一位38歲的結直腸癌患者來到北京友誼醫院內蒙古醫院胃腸外科。患者姥姥、母親都患有結直腸癌,這引起楊鋆的警覺,立刻對其進行基因檢測。

  果然,檢測發現患者有基因缺陷。楊鋆立刻為患者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免疫治療方案,比單一化療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很多患者不知道結直腸癌有一定遺傳性,有些醫生也可能忽視遺傳的複雜性,我們正大力普及遺傳性結直腸癌診療的相關知識。”楊鋆説,希望更多醫生和患者了解該類疾病通過家族病史、遺傳信息等的篩查,能找到疾病高危人群,儘早進行干預。

  此外,在雲宇婷看來,北京專家帶來更先進的預防和治療理念,不僅幫助當地醫生提升診療技術,還促進了群眾健康意識提升。

  呼和浩特市民陳先生檢查出肝纖維化分期已到F3期,而F4期就屬於肝硬化。此前覺得肝硬化離自己還很遠的陳先生看著檢測結果,結合北京專家講的肝纖維化與肝硬化知識,觀念發生巨大轉變,開始調整生活習慣、主動養肝護肝。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將大專家帶到我們身邊,幫助我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少生病,我得聽醫生的話,管理好自己的健康。”陳先生説。(魏婧宇)

  (《瞭望》2025年第31期)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