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牧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和農産品加工項目。
巴彥淖爾市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總裁劉文光。
聖牧草業通過治沙改善了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環境。
聖牧草業在沙漠咽喉地帶種植了6200多畝防護林帶。
聖牧草業數智化高效節水灌溉系統節水比例高達40%。
15年總投資13億元,扎根在烏蘭布和沙漠,立足防沙治沙事業,在沙漠咽喉地帶種植了6200多畝防護林帶,修建了193公里道路,架設電線280公里,建成了11座蓄水庫、4座引黃泵站,使烏蘭布和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披上綠裝。通過“草→畜→肥→田→草”的有機循環方式,已建成46萬畝有機飼草、有機中藥材和有機農産品種植基地,46萬畝有機種植基地全部通過了中國、歐盟有機雙認證,真正實現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這是巴彥淖爾市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牧草業)15年來奮戰烏蘭布和沙漠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績。
以生態修復築牢綠色發展根基
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約1500萬畝,其中近430萬畝分佈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貧瘠,荒涼,人類不宜生存的地方……這是歷史上烏蘭布和沙漠惡劣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這片千年荒漠,一年四季風沙漫天,乾旱少雨,夏季高溫可達50攝氏度。每當狂風肆虐,沙土隨着大風就會形成一圈圈的紅色旋風席捲整個沙漠,遠遠看去,就像歐洲鬥牛的畫面,故有“紅色公牛”之稱。
如今,在烏蘭布和沙漠的深處,聖牧草業有機園區正在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從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出發,沿穿沙公路驅車駛進烏蘭布和沙漠深處,只見道路兩側由金葉榆、楊柳樹、灌木叢組成的防風固沙林鬱鬱蔥蔥,宛若一條綠色的飄帶。在這裡,聖牧草業精心種植的防風固沙帶綠意綿延,燕麥與苜蓿的青翠映入眼簾,與周圍起伏的沙丘構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仿佛在訴説着聖牧草業綠色發展的新故事。看著眼前的綠意盎然,很難想象1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
聖牧草業早期通過反復試驗,摸清了土、肥、水、種的基本情況,研究出了適宜沙漠裏種植的灌木桑、苜蓿、青貯玉米等樹木和作物。在草場建設的同時改造荒漠,採用了旱生喬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與一年生牧草相結合的混合模式,以一年生牧草作為先鋒植物,充分發揮了草本植物防風固沙的優勢。聖牧草業還加強矮灌木型草地結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以消除大規模沙塵暴沙源。在新開發的土地外圍,建植了以冬青、紅柳、檸條、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為主,新疆楊、胡楊、沙棗、榆樹、槐樹等速生喬木為輔的防風林帶,有效阻擋風沙,防止土地進一步沙化,建立了保護人工建植草場的屏障,形成了喬、灌、草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
根據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統計數據,自2010年聖牧草業入駐和治理烏蘭布和沙漠以來,烏蘭布和沙漠總面積減少96.54平方公里,當地的沙塵量較20世紀80年代減少了80%—90%,風速減小了21.41%。林地、草地、耕地、水域濕地植被面積大幅增加,改變了烏蘭布和沙漠景觀的分佈格局。如今,聖牧草業有機園區的植被覆蓋率可達90%以上,在當地形成了良好的小氣候,園區內生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大的改變。現在,聖牧草業有機園區也成了沙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經常能看到狐狸、獾子、野兔、刺猬、黃羊等,各種鳥類也是隨處可見。
用有機全産業鏈激活沙漠生命力
從2010年開始,聖牧草業總裁劉文光為了改變家鄉現狀,帶領首批7人團隊義無反顧走進烏蘭布和沙漠,投身到恢復生態平衡與防沙治沙的重任中,並立志讓磴口縣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披上綠衣。聖牧草業成立於2010年4月28日,註冊資金2.73億元,是集有機飼草、有機中藥材和有機農産品的種植、加工、流通和銷售於一體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15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聖牧草業總投資13億元,扎根在烏蘭布和沙漠,立足防沙治沙事業,在沙漠咽喉地帶種植了6200多畝防護林帶,修建了193公里道路,架設電線280公里,建成了11座蓄水庫、4座引黃泵站,使烏蘭布和沙漠200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披上綠裝。
聖牧草業積極踐行“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使命任務,以“紅色引領”為最堅定的政治本色,始終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始終堅持科學防沙治沙。作為防沙治沙工程的實踐者,聖牧草業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實現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創新性運用草→畜→肥→田→草的有機循環方式,建成22萬畝有機飼草、有機中藥材和有機農産品種植基地,同時,通過積極流轉周邊土地進行有機種植,2024年有機種植規模達到46萬畝,有機飼草年産量100多萬噸,實現年産值超10億元,46萬畝有機種植基地全部通過了中國、歐盟有機雙認證。聖牧草業始終致力於沙漠全程有機産業體系建設,通過對烏蘭布和沙漠的治理改造,以有機人工草場建設為核心,打造集有機牧草種植、糞污無害化處理、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態修復、沙漠特种經濟作物種植於一體的沙草有機産業體系,將錢學森沙産業理論與聖牧草業專屬的沙漠全程有機産業鏈完美融合。2024年8月,聖牧草業被授予全國第二家“錢學森沙産業理論實踐基地”。聖牧草業成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授予“自治區級生態農場”榮譽稱號,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級農牧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連續6年被國家稅務總局評為A級納稅人。聖牧草業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最具引領示範效應的有機沙草産業龍頭企業。
以科技創新驅動“生態+産業”雙軌發展
聖牧草業將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與自動化技術相結合,2024年投資1800萬元建成8套數智化高效節水灌溉系統,輻射種植面積1.6萬畝,較傳統滴灌節水200立方米/畝,節水比例高達40%。數智化高效節水灌溉系統採用精準滴水灌溉技術,對於牧場奶牛産生的糞便,在實現生物技術氧化後,聖牧草業以水肥一體化方案實現良性循環,在堅持環保的同時讓生産可以持續發展。聖牧草業還配備了先進的數字信息採集設備,能夠實時收集田間的光照強度、土壤濕度及病蟲害等關鍵數據,這些數據不僅用於精準施肥,還為農業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轟鳴的收割機組彰顯着聖牧草業現代農業的智慧,北斗導航系統確保割茬高度精準控制在5厘米,既能保障再生芽發育,又可減少沙土混入。配套的圓捆機將草料含水量實時調控至18%的黃金區間,全流程機械化使收割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8倍。近年來,聖牧草業積極探索優質飼草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加大有機飼草料基地建設,持續在産業化、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上下功夫,實現了收割、晾曬、聚攏、打捆、拉運全程機械化,不僅促進了飼草産業規模化發展,同時也能夠助力農牧民增收。
2025年4月,聖牧草業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巴彥淖爾市現代農牧事業發展中心共同建設的聖牧草業技術創新中心和農産品加工項目,共投資1.3億元,總佔地面積121畝。聖牧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的建成,標誌着聖牧草業在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開啟了構建有機牧草從育種、種植管理到收穫、加工的全産業鏈布局,將形成草産業技術共享&&、科研轉化&&,以提高技術創新為抓手,引領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為當地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農産品加工項目包括年産2000萬棒甜糯玉米生産線、中草藥材鮮加工GAP工廠、冷鏈冷鮮倉儲物流中心、聖牧草業農産品加工項目,將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有機産業鏈覆蓋,提升有機農産品的附加值,滿足市場對高品質有機農産品的需求。這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健康、綠色、安全的選擇,也將進一步提升聖牧草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堅守質量安全構建有機沙産業價值鏈條
飼草種植是乳業産業鏈的前端,飼草質量直接影響奶源品質,打造安全的奶源基地和有機牧場是核心環節。聖牧草業構建了一套嚴謹的質量管理體系,覆蓋了從原料採購到生産控制、再到産品檢驗及售後服務的每一個環節,並嚴格遵循國家標準與行業規範。同時,公司還注重科技創新,積極引進先進的生産技術和設備,以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聖牧草業於2011年5月獲得了農業農村部中綠華夏有機認證中心頒發的有機産品認證證書,於2014年10月獲得了北京愛科賽爾認證中心頒發的歐盟有機認證證書。聖牧草業作為同時獲得中國和歐盟有機雙認證的企業,按照中國和歐盟有機食品種植規範進行輪播和休耕,不使用農藥、化肥、殺蟲劑,無轉基因,為有機牧場提供優質有機飼料,確保了有機奶純凈品質。聖牧草業將有機飼草用於喂牛,牛糞還肥於土地,種養結合,打造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有機産業鏈,使單位面積綜合産值比單一種植提升3.2倍。
在治理烏蘭布和沙漠的過程中,聖牧草業總裁劉文光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傳統治理模式的局限,走“産業治沙”之路,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他攜手中國聖牧,大膽創新,在國內率先打造了“種、養、加”一體化沙漠有機循環産業鏈的發展模式。在沙漠中種植有機飼草,用於喂養奶牛,再將牛奶加工成高品質的有機奶製品,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閉環産業鏈條。
劉文光在聖牧草業成立初期即制定了“草牧聯動,在國內率先實現産業鏈雙向賦能”的發展戰略。聖牧草業與聖牧牧業聯合布局烏蘭布和沙漠,以戰略性前瞻目光,鎖定了這片能實現規模化有機種植、規模化有機養殖的廣袤土地。10餘年來,聖牧草業通過有機處置方式實現了10萬頭奶牛的牛糞資源化利用,在國內開創了“從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程有機産業鏈發展模式。聖牧草業和牧業“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的循環發展理念對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土壤地力水平,改善草、奶品質,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聖牧草業以烏蘭布和沙漠的純天然無污染生態環境為依託,貫穿牧草種植、飼草料加工、糞便無害化處理、有機肥還田利用等各個環節,開拓産業治沙和有機農業發展新模式,在創造有機綠色GDP的同時,以科技創新帶動企業發展,以産業發展帶動規模治沙,以生態改善帶動民生改善,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探索中國式荒漠化治理助力鄉村振興路徑
15年來,聖牧草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土地承包、返租倒包、訂單合作等多種方式帶動當地農牧戶增收,直接解決農牧民就業2000多人,累計帶動2萬多名農牧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實現了農牧民平均每戶每年增加收入2.2萬元。聖牧草業創新性開展連農帶農機制,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將分散的土地資源集中起來,形成規模經營。對於願意流轉土地的農戶,公司將土地流轉回來;對於願意繼續從事種植的農戶,公司提供訂單式種植、有機肥料供應等相應支持;對於有意從事機械的農戶,公司以規模訂單購買農戶的機械服務,幫助農戶增收致富。這種模式吸引了當地政府的關注,為公司提供建設補貼、生産加工基地、倉儲基地等,進一步促進了草産業的規模化經營。隨着草産業規模的擴大,公司引入專家團隊進行田間管理,配備大型現代化設備,使牧草質量得以穩定,各項質量數據逐年提高,在行業內競爭力增強,目前已成為國內草産業第一梯隊的品牌企業。
當夕陽為有機飼草田鍍上金邊,滿載草料的運輸車隊駛向遠方牧場。烏蘭布和沙漠的綠色蝶變,不僅是幾代人治沙精神的延續,更是生態産業化路徑的生動實踐。在這片重生的土地上,聖牧草業正在實現讓每一株牧草都承載生態的目標。放眼未來,聖牧草業將始終以“守護綠水青山、賦能綠色經濟”為己任,堅持將大數據應用、智數農業、人工智能應用與草業領域相結合,與高等學院科研單位聯合共建,緊密圍繞如何推動農牧産業高質量發展,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踐行綠色環保發展理念,積極發揮有機飼草種植技術研發、智慧工廠生産示範、農産品集聚擴散、加工流通、工業休閒旅游和科普培訓六大功能,努力打造成為“立足磴口、發展巴彥淖爾、引領大河套、示範內蒙古、服務大西北”的高新技術農業企業,助力中國乳業實現“雙碳”目標,全力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輻射並帶動全國有機農業種植板塊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進一步推動沙漠治理與産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探索“治沙+産業+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本版文圖均由聖牧草業提供)
原標題:瀚海耕綠 聖牧草業以生態修復重構“生態+産業”有機循環産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