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公布12個項目獲評2024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案例,內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喜獲這一殊榮。
提起內蒙古博物院的流動數字博物館,很多人都不陌生,很多人都登錄過它,體驗過數字文物展品的奇妙。這輛藍白相間的“博物館”,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領略文物的風采、文化的魅力,人們把它親切地稱為“文博戰線上的‘烏蘭牧騎’”。
內蒙古地域遼闊,邊境線長達4200公里。共有103個旗縣(市、區),邊境旗(縣)市人口近20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7.9%。服務不便利、資源不均衡一直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難點。
從2010年開始,內蒙古博物院歷時3年打造了全國首家全數字化、高集成度的流動數字博物館,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創新文化服務形式,讓優質文博資源直達基層。
登上這座輕便又不失典雅的“博物館”,解説員熱情地介紹説:“移動展車高4米、寬2.6米、長18米,車內是45平方米的小型展廳,使用了高精度可視化三維數字還原、觸摸互動、AR(增強現實)等技術,觀眾可以從任意角度放大和旋轉,近距離欣賞文物。我們對院藏1000余件珍貴文物進行毫米級高精度三維掃描,建立可動態交互的數字模型庫。”
從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首展,到目前,流動數字博物館足跡已遍佈內蒙古12個盟市、103個旗縣(市、區)。每次展出時,社教人員都會進行隨展教育活動,讓觀眾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歷史文化。
在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巡展中,AR技術讓400多名觀眾通過手勢“捧起”新石器時代玉龍,數字復原技術重現了草原絲綢之路商隊與中原商賈交易的場景。他們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接觸數字博物館,感到新奇與興奮。展車內講解員生動解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科技+文化”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可感可觸。
當流動數字博物館開進內蒙古師範大學盛樂校區時,學生們的目光瞬間被吸引,新穎的參觀方式點燃了大家的熱情。科技范兒和現代感十足的文物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參與活動的200余名在校師生獲得了難忘的體驗。“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專業的知識外,了解內蒙古的文物和文化也十分必要。通過參加此次活動,我們多維度、立體地認識了內蒙古的文化發展脈絡,也增強了對中華民族深厚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學生樊之軒説。
流動數字博物館所到之處總能掀起參觀熱潮。老人與孩子們洋溢的笑臉、邊防官兵們高高豎起的大拇指、礦區林場工人們的讚不絕口、留言簿上密密麻麻的真摯文字……無不表達了基層群眾對流動數字博物館文化惠民工作的認可與讚譽。《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文物報》、《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台等數十家區內外媒體相繼宣傳報道。
內蒙古博物院社會教育部教育員紅格爾&&:“流動數字博物館的使用,最大的意義就是走入基層,走到老百姓的身邊,讓群眾能夠足不出戶就感受到先進文化傳播形式,將博物館搬到千家萬戶。”
如今,流動數字博物館已經成為行走在內蒙古各地的“活態”博物館。十幾年間,這輛會“行走”的博物館踏遍內蒙古的山山水水,在農區、牧區、營區、社區、校區和革命老區累計展出420場,行駛里程4萬多公里,隨展舉辦教育活動199場,讓21萬餘名基層群眾親身感受博物館的文化魅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記者 馮雪玉)
原標題:從“等你來看”到“送到身邊” 流動數字博物館賦能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