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守正創新 北疆文化綻放新光彩-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6 09:56:47
來源:內蒙古日報

錫林郭勒盟:守正創新 北疆文化綻放新光彩

字體:

  太仆寺旗邊墻村煥然一新的村貌。

  原察哈爾盟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全景。

  在那達慕上,西烏珠穆沁旗白馬方隊入場。

  蘇尼特左旗“國家的孩子”獻愛心。

  錫林郭勒盟“馬超”聯賽。

  錫林郭勒盟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長城文化、戍邊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在此交融交織,成為各族人民群眾豐厚的精神滋養。近年來,錫林郭勒盟委、行署立足地區實際,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傳承創新中持續推動北疆文化繁榮發展。  

  深刻闡釋北疆文化內涵

  理論研究不斷深化。搭建與國內一流科研機構交流渠道,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設立北疆歷史研究基地,配合中央民族大學在錫林郭勒盟設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實踐”高層論壇。盟級立項北疆文化專題理論課題100余項,《加強北疆文化宣講闡釋研究——弘揚蒙古馬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等13項課題入選自治區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個自治區級課題已結項。原創課程《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助力打響北疆文化品牌探索實踐》被評為全區幹部教育培訓好課程。

  社會宣傳氛圍濃郁。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傳教育,創新實施宣傳教育“6+8”工作法,挖掘運用6類案例、依託8種載體,全力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出廣播劇《永遠的紅書包》、動畫片《世界瑰寶——多彩的民族記憶》等系列專題片和《知青看草原》欄目,開設“弘揚北疆文化 賡續中華文脈”專題專欄,刊播刊發新聞産品1000余篇(條)。一體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固,深化拓展“國旗耀邊關”鑄魂工程,全盟累計規範升挂國旗3萬餘面,開展“向國旗敬禮”“我與國旗合個影”等活動3000余場次。

  文藝精品碩果頻出。制定《錫林郭勒盟文學藝術創作扶持和精品獎勵辦法(試行)》,激發創作活力。歌舞劇《渾善達克》、歌曲《北疆晨曦》等5部作品獲評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我的烏蘭牧騎》《白馬》《黃斑鹿》《醉美故鄉》等入選自治區藝術精品工程和重點創排劇目,小品《壕》榮獲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文化中國”板塊三等創優作品。拍攝製作弘揚蒙古馬精神主題紀錄片和體現中法友誼的烏珠穆沁白牛題材紀錄片。

  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傳承人梯隊化培養計劃,四級文化遺産名錄進一步完善,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項目1項、國家級項目14項、自治區級項目12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9名、自治區級傳承人142名。建設非遺展館8個,非遺傳承基地(所)43處。太仆寺旗《燈籠編織:家門口就業,“燈籠社”點亮新希望》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正藍旗查幹伊德文化生態保護區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突出打造文化特色品牌

  大力弘揚蒙古馬精神。錫林郭勒盟以馬産業和馬文化為載體,傾力做好“蒙古馬精神”的傳承弘揚。打造“馬超”IP,連續舉辦三屆蒙古馬超級聯賽,持續拉動文旅綜合營收。推動現代化馬産業提檔升級,打造馬都核心區,構建馬乳品、馬醫藥製品等五大序列産品體系,註冊商標120余個。創排大型室內實景劇《蒙古馬》。聯合中國馬業協會、騏驥(深圳)國際馬術俱樂部,系統調教蒙古馬並培育PONY馬品種——蒙萌馬,填補了國內PONY馬市場空白。

  傳承發展草原文化。致力打造全國知名草原生態文化旅游首選地,推動草原文化與現代生産生活方式交融發展。錫林浩特被確定為夏季那達慕永久舉辦地,“歌游內蒙古、相約那達慕”主題推介活動走進上海等地,推出“天天那達慕”“草原音樂節”“奶酪文化節”等系列活動,打造“渾善達克沙地旅游環線”“99號公路”等精品線路,錫林郭勒千里草原風景大道入選全國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範案例。

  擦亮世界文化遺産“金字招牌”。堅持傳承保護和發展利用並重,啟動元上都遺址及博物館展陳提升和旅游促進計劃,打響“千年元上都、&&金蓮川”文旅品牌。完成元上都遺址文物保護性修復、元上都遺址博物館數字化展陳提升、游客服務中心改造升級,元上都遺址景區啟動5A創建。面向京津冀開展重點旅游資源推介,金蓮川賞花節、貴由赤草原馬拉松等成為區外游客的熱門目的地。

  冰雪旅游不斷拓展。推進冰雪資源與龍舟、汽車、美食、民俗等業態深度融合,豐富冬季旅游。承辦全國大眾冰雪季,舉辦中國大學生冰上龍舟錦標賽、渾善達克天梯·二月二龍抬頭冰雪拉力賽、千里草原風景大道“千里萬人冰雪大穿越”等賽事活動,吸引全國汽車發燒友深度體驗草原風光。推出冬季那達慕、冰雪短道拉力賽、冰(雪)雕展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冰雪元素全方位融入生活。

  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文化陣地日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覆蓋城鄉、普惠均等、群眾滿意,一體化目標初步實現。全盟博物館、烏蘭牧騎宮等一批公共文化陣地完成提檔升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體系基本形成,分別建成72家和110家。四級文明實踐網絡不斷優化,打造文明實踐點864處。建設“百年光影民族團結文化長廊”“兵團小鎮”等特色展館,“兩個打造”落地見效。

  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深入實施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升行動,積極培育農牧民文藝匯演等文化品牌。開展“百姓村晚大舞&”“百姓村歌大舞&”網絡賽事150余場,瀏覽量達200余萬人次。“遼闊草原、巳季歡歌”2025年錫林郭勒春節聯歡晚會獲全國春晚好作品獎。實施“鴻雁悅讀”計劃,推進全民閱讀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融合發展,創新性打造“紅書包”“努德勒”等志願服務特色品牌。“文化衞生科技三下鄉”和“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擴面增效。

  數字賦能創新服務。推動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工作,打造文化傳承發展新載體。建成“北疆草原藝術資料館”文獻數字化&&,研發手機端數字圖書館APP,全面推進公共圖書館、學校和社區圖書室、“中心書房”等場所的智慧化建設,搭建立體化、網絡化、智能化高質量閱讀服務&&,線上實現閱讀資源擴展,線下實現通借通還,進一步提升紙質版圖書流動率與利用率。

 持續拓展對外文化交流

  搭建對外宣傳矩陣。持續深化與央媒、自治區級媒體的聯動合作,策劃推出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樹立錫林郭勒盟對外宣傳形象。配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內蒙古日報》等媒體拍攝《重走馬可·波羅之路》《人類的記憶——元上都》等專題片,《你好生活》《“央young之夏”遼闊草原錫林郭勒歌會》《星光大道——夏日星光夜》等一批央媒大型節目相繼在錫林郭勒盟錄製。在全區第34屆草原那達慕期間,共有來自全國30家媒體的100名記者到現場採訪,800余家媒體&&轉載發布相關新聞報道,曝光量達到50億次。

  發揮新時代烏蘭牧騎作用。全盟14支烏蘭牧騎堅持改革創新、弘揚優良傳統,自覺擔負起新的使命任務,《我的烏蘭牧騎》入選國家舞&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歌曲《我的勒勒車》《渾善達克》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天邊的草原》等多部劇目入選自治區舞&藝術精品工程。烏蘭牧騎赴國內15個省市交流,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榮譽稱號。

  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依託口岸優勢,構建“文藝+旅游+體育+經濟”為一體的文化傳播矩陣。赴蒙古國東戈壁省賽音山達市、扎門烏德縣舉辦“熱烈慶祝中蒙建交75周年文藝演出”活動,開展“萬里茶道”中蒙俄青少年文化藝術研學、“千車萬人”中蒙跨境自駕游、“萬里茶道、草原清風”第九屆摩托車自駕那達慕,承辦首屆“一帶一路”中俄蒙體育系列賽。中歐班列過境18000列,經濟貨物承載着文化附加值被運載到10多個國家的70多個城市,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本版文圖均由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提供)

【糾錯】 【責任編輯: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