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11日電(郝芳芳 劉怡敏)48歲的蘇瑞萍拉開蒸屜,透過熱氣仔細觀察着花饃的狀態,看到醒獅兔饃鼓得像個小枕頭時,她滿意地笑了,“這火候,透亮!”
烏蘭計五村花饃工坊製作的花饃。新華網發(九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蘇瑞萍是包頭市九原區阿嘎如泰蘇木烏蘭計五村村民,雖然蒸了幾十年的花饃饃,但她沒想到有一天能靠這個手藝掙上錢,“圍着鍋&轉了幾十年,如今倒是上班了!”蘇瑞萍的改變,得從烏蘭計五村村集體經濟産業調整説起。
烏蘭計五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連續兩年突破百萬元,為何要花大力氣發展花饃特色産業?村黨支部書記石海霞介紹,前些年村裏發展農業研學、生態採摘産業,經濟效益不錯,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村“兩委”決定多元化發展村集體經濟産業。烏蘭計五村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家家戶戶都會做花饃,經過多次調研走訪和反復討論,決定發展“投入小、見效快、收益穩”的特色花饃産業。
烏蘭計五村村民正在捏制花饃。新華網發(劉怡敏 攝)
2025年,烏蘭計五村投資10萬元建設佔地300平方米的花饃製作工坊。為了快速打開市場,村黨支部在拓展線下售賣渠道的同時,探索搭乘電商直播、社交&&等數字化快車。目前,烏蘭計五村花饃製作工坊已帶動10余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預計全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0萬元以上的收入,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石海霞説,下一步計劃把現有旅游資源和花饃産業聯動,形成“非遺體驗—生態觀光—民宿餐飲”一體化産業鏈,聚焦不同群體打造“饃登時代”“一饃百樣”等4條産品線,不斷擴大銷售渠道、品牌影響力,讓“獨一份”農産品遍地開花。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