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鏡頭中的阿爾山-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9 16:33: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鏡頭中的阿爾山

字體:

  7月9日,童話阿爾山 文旅新高地——新華社鏡頭中的阿爾山新聞攝影展在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開展。

  展覽精選84張新聞攝影作品,透過新華社鏡頭,生動展現阿爾山經濟社會奮進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阿爾山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我們把童話阿爾山 文旅新高地——新華社鏡頭中的阿爾山新聞攝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這裡,呈現給大家。

前言

  巍巍興安,是華夏地標,也是見證北疆歷史變遷的時空坐標。在這裡,一座城市讓紅色血脈與綠色樂章交相輝映。

  坐落在北緯47度的黃金生態坐標上的北疆明珠阿爾山,夏日均溫22℃、森林覆蓋率高達81.2%、年均負氧離子含量2.3萬個/立方厘米,氣候生態稟賦得天獨厚,躋身中國氣象局“避暑旅游目的地”名錄,入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作為2025年全國避暑旅游氣候資源利用發展大會的舉辦地,從氣象數據到産業圖譜,這片土地正以氣候稟賦為紐帶,書寫氣候資源全域化、全季化、産業化利用的“阿爾山方案”,為北疆生態價值轉化提供創新實踐。

  此次新聞攝影展由興安盟盟委、行署與新華社內蒙古分社共同主辦,興安盟委宣傳部、興安盟文化旅游體育局、阿爾山市委、阿爾山市政府、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內蒙古中心聯合承辦,以新華社記者獨特的視角,通過生態環境、文旅風采、民生福祉等內容,為您呈現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大變遷。

  1947年5月1日,中國共産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成立。這是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結束後的檢閱儀式。 新華社發
  新春伊始,興安盟阿爾山市電力工程竣工並接通國家電網,使地處大興安嶺深處的阿爾山市結束了靠柴油機發電的歷史。
  新華社發(1999年2月18日發)
  2000年9月11日,投入使用不久的阿爾山森工公司的液化氣站。興安盟阿爾山、白狼等林業局積極響應國家實施以保護天然林為主題的“天保工程”,在禁止亂砍濫伐的基礎上,為解決林區職工生活用柴的問題,投資近百萬元建起儲量為2000立方米的液化氣站,逐步改變了林區人傳統的“燒絆子”生活習慣。
  新華社記者 王曄彪 攝
  左上圖:大興安嶺深處的一戶家庭生態林場。
  右上圖:王樹喜家庭生態林場中的興安落葉松育苗基地全部採用水利噴溉設備。
  左下圖:雨過天晴,林場職工郭和平、宋金方夫婦在自家的庭院裏曬制剛從山上採回來的木耳和蘑菇。
  右下圖:“防火”是林區人的首要任務。他們成立了防火組織,並且責任到人。
  興安盟五岔溝林業局的577戶員工率先辦起了家庭生態林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000年10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曄彪 攝
  2002年9月10日,哈拉哈河緩緩流淌過阿爾山市。
  “哈倫·阿爾山”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熱的聖泉”。它地處大興安嶺西南麓,面積10000多平方公里。由於火山大面積噴發,形成了湖泊密集、溫泉眾多、山形奇特、原始森林茂密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興安奇境”。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上圖:2003年12月27日,來自俄羅斯的游客在阿爾山市街頭合影留念。  
  下圖:2003年12月27日,幾名冰雕師在阿爾山市街頭的冰雪園裏精雕細刻。  
  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2010年5月23日,一位攝影愛好者在拍攝大興安嶺阿爾山林區深處的夏季冰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初夏時節,內蒙古大興安嶺阿爾山林區杜鵑花盛開(2010年5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位於興安盟阿爾山境內大興安嶺林區的大小湖泊都有了充沛的蓄水,對改善林區氣候環境有極大意義(2010年5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10年8月22日,阿爾山公安邊防派出所“旅游110”為游客指導出游路線。阿爾山是內蒙古首個愛民固邊模範城市。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上圖: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南部的紅花爾基樟子松母樹林基地鳥瞰(2011年6月3日攝)。  
  左下圖:2013年5月25日,興安盟五岔溝林區一處綠意環繞的小城鎮鳥瞰。  
  右下圖:2013年5月25日,興安盟五岔溝林區一片落葉松林綠意蔥蘢。  
  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2012年10月26日拍攝的阿爾山林業局在伊爾施鎮新建的棚改項目天元小區,林業職工和家屬告別低矮、破舊的“板夾泥”土房遷入新居。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在興安盟境內的阿爾山林區,林業職工在苗圃內育苗(2014年5月14攝)。  
  新華社記者 張領 攝
  2014年 8月1日,演員在大型原創舞蹈詩畫《夢幻阿爾山》中表演。  
  新華社記者 鄒儉樸 攝
  興安盟阿爾山市白狼林場種鹿養殖基地養殖的梅花鹿(2014年8月30日攝)。  
  興安盟阿爾山市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全市有林地面積約52萬公頃。自2012年起實現禁伐後,阿爾山市大力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産業。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工作人員在阿爾山市五岔溝林業局林木種苗繁育基地查看雲杉苗木生長情況(2014年8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2014年9月22日,興安盟公安邊防支隊阿爾山邊防派出所的民警王禹新為長期幫扶的查玉琪小朋友輔導功課。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2015年4月22日,雪地摩托車手在2015-2016賽季全國雪地摩托錦標賽阿爾山分站賽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鄒儉樸 攝
  2015年5月22日夜,防火瞭望員王金龍靠在瞭望站門邊。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特爾美峰上有一座防火瞭望站,阿爾山林業局職工李井泉、朱鳳明和王金龍是值守在這裡的防火瞭望員。每年3月15日至6月15日,9月15日至11月15日是重要的春秋防火期,全天需要人值守,他們三人倒班,經常在山頂一呆就是半個月。  
  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2015年9月13日,游客在阿爾山杜鵑湖邊游覽。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左圖:2015年10月29日,阿爾山第一小學法制副校長王禹新在給三年級的孩子們講解安全知識。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右圖: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學教育集團教師趙蒙在為阿爾山分校高三年級理科班學生上數學課。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爾山市區一角(2017年7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18年1月10日,張明裕(左)和陳慶林在阿爾山市光頂山林場進行日常巡護工作。兩人幹了10多年的伐木工作,停伐之後,他們成了護林員。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左上圖: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三角山哨所官兵在積雪中開闢的跑道上進行抗嚴寒體能訓練(2018年1月31日攝)。  
  右上圖: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三角山哨所官兵駕駛雪地摩托執行巡邏任務(2018年1月31日攝)。  
  新華社記者 丁鵬 攝
  下圖:內蒙古阿爾山三角山哨所冬日景象(2016年1月8日攝)。  
  新華社發
  左上圖:2018年2月15日,農曆大年三十,白玉華在管護站貼對聯。  
  右上圖:2018年2月15日,夜幕降臨,白玉華點上蠟燭,為自己準備年夜飯。  
  下圖:2018年 2月14日,白玉華在巡護一片雜生林,路上積雪已經過膝。  
新春時節,大興安嶺林區銀裝素裹。在阿爾山市林業局杜拉爾溝管護站,林區管護員白玉華堅守在崗位上。他從事森林管護工作28年,2月15日是他第18個獨自一人值守崗位的除夕。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18年5月19日,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航拍的杜鵑花。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2018年5月20日,騎行愛好者參加阿爾山舉行的騎游挑戰賽。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2018年12月21日,游客在第十三屆中國·阿爾山國際養生冰雪節開幕式上參觀雪雕。  
  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上圖:2019年8月11日,蘇艷梅(後)和婆婆李秀珍在阿爾山市伊爾施街道伊林小區新居中看電視。  
  左下圖:2019年8月12日,兒童在阿爾山市一處棚改集中安置點的廣場上玩耍。  
  右下圖:2019年8月12日拍攝的阿爾山市一處棚改集中安置點。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上圖:2019年11月20日,牛群在阿爾山“不凍河 ”中飲水。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下圖: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拍攝的“不凍河”景觀與霧凇(2015年2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上圖:阿爾山市城市景觀(2019年11月21日攝)。  
  下圖:阿爾山市境內的森林公路(2019年11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2020年7月3日,野鴨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湖中游弋。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上圖: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烏蘇浪子湖風光(2021年7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下圖: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烏蘇浪子湖風光(2023年7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2022年9月20日,阿爾山市白狼鎮的手藝人在製作樺樹皮工藝品。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2022年9月21日,牛群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河岸邊覓食。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上圖:2023年7月6日拍攝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杜鵑湖風光。  
  下圖:2024年5月9日拍攝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杜鵑湖。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3年8月31日,在阿爾山白狼鹿園拍攝的梅花鹿。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上圖:2023年8月31日在阿爾山市拍攝的彩虹。  
  下圖:2023年8月31日拍攝的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天池風光。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左上圖:2023年中國(阿爾山)旅游大會開幕前一晚的焰火表演(2023年9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右上圖:2023年9月1日,游客在阿爾山市區觀看花車巡游。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左下圖:2023年9月1日,游客在阿爾山鹿角灣溫泉度假營地拍照。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右下圖:2023年9月1日,一名騎行愛好者“打卡”阿爾山市火車站。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2023年9月2日,觀眾在阿爾山森林音樂節現場觀看表演。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2023年9月2日拍攝的阿爾山市西口村,該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2023年9月2日,阿爾山市西口村村民董亞麗展示柳編産品。通過銷售柳編等旅游紀念品,當地村民多了一條增收渠道。  
  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爾山市駕駛雪地摩托游玩。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爾山市雪村內游玩。  
  新華社記者 王楷焱 攝
  2023年12月14日,游客在阿爾山市森林牧場景區與梅花鹿互動。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爾山市的大興安嶺風光(2023年12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梁婉珊 攝
  2024年5月12日,第十六屆阿爾山杜鵑賞游季暨“好森GO”健步行活動在阿爾山市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舉行,游客在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健步賞景。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9月6日,游客在阿爾山市白狼鎮白狼鹿園游玩。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9月6日拍攝的阿爾山市夜景。當年6月,經文化和旅游部組織認定和公示,阿爾山旅游度假區被確定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9月7日,“發現阿爾山之美”品牌活動在興安盟阿爾山市舉行。  
  新華社發
  上圖: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三潭峽(2024年9月7日攝)。  
  下圖: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馬群(2024年9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上圖:2024年11月10日,演員在阿爾山市太偉滑雪場開板儀式上表演舞蹈。  
  下圖:2024年11月10日,滑雪愛好者在阿爾山市太偉滑雪場滑行。  
  當日,阿爾山市太偉滑雪場開板,上百名滑雪愛好者共同開滑,喜迎雪季。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12月30日,游客在阿爾山市聖泉廣場觀看火壺表演。  
  新華社記者 恩浩 攝
  2024年12月31日,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游客體驗“潑水成冰”。  
  新華社記者 恩浩 攝

  上圖:2025年1月1日,牧民牽着駱駝進入阿爾山市迎新年冰雪那達慕現場。  

  下圖:2025年1月1日,射箭選手在阿爾山市迎新年冰雪那達慕現場比賽。             

  當日,阿爾山市舉辦迎新年冰雪那達慕,為游客帶來一場精彩的冰雪體驗。  

  新華社記者 恩浩 攝

  2025年5月19日,“5·19中國旅游日”興安盟分會場活動暨2025年阿爾山杜鵑賞游季啟動儀式在阿爾山市奧倫布坎景區舉行。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2025年5月19日,游客們在阿爾山市奧倫布坎景區參加騎行活動。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2025年5月19日在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拍攝的夕陽下的湖泊風光。
  新華社記者 馬金瑞 攝
【糾錯】 【責任編輯:楊騰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