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紅色興安 綠色發展——新華社鏡頭中的“嶺上興安”新聞攝影展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開展。
本次展覽精選172張新聞攝影作品,分紅城主線、生態名片、綠野歡歌、工業變遷、文旅風采、安全屏障、民生福祉7個篇章,突出反映興安盟以紅色基因為靈魂、以綠色發展為底色,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興安新篇章的壯麗征程。
我們把“紅色興安 綠色發展——新華社鏡頭中的‘嶺上興安’”新聞攝影展的所有照片“搬到”這裡,呈現給大家。今天展示的是“民生福祉”篇章和結語,共30張照片。
民生福祉
興安盟織密社會保障網,基層治理彰顯溫度,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在這方熱土,“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紮實落地,發展的溫度點亮千家萬戶的璀璨燈火。民生保障的具體行動浸潤細微之處,各族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續5年居全區前列。

近年來,興安盟廣播、電視事業迅速發展。邊遠地區和林區少數民族也能看到中央電視台當天的新聞聯播節目和內蒙古電視台的蒙語電視節目。目前該盟共有中波廣播電台5座,電視差轉&74座。這是科爾沁右翼前旗歸流河鄉草原上建的電視差轉&。
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1990年1月8日發)

這是科爾沁右翼前旗俄體鄉幹部和群眾一起在打機井。
興安盟去冬今春組織15萬多名勞力、4000多&拖拉機和抽水機,掀起以打井為中心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至元月中旬,全盟已打新井近2000眼,維修舊井500多眼,為春耕播種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1990年2月15日發)

興安盟科右中旗堅持科技興農,增加對農業的投入。1991年在遭受洪澇、乾旱等災害情況下,糧食依然獲得豐收,達1.75億公斤,並首次向國外出口。
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1992年1月14日發)

草原紅城烏蘭浩特風貌。
新華社記者 白斯古郎 攝(1997年2月5日發)

1998年曾遭受洪災的興安盟地區連日來氣溫陡降。為確保災區群眾生活、生産順利進行,當地政府為基層農牧民特困戶送去禦寒的衣被和逾冬飼料。這是重災區扎賚特旗政府為特困戶運送玉米秸桿飼料(1999年11月6日攝)。
新華社發

出生在興安盟扎賚特旗的黨員張美容(右一)退休後拿出自己的積蓄帶領家鄉貧困群眾辦起了扶貧聯合體,發展農牧業、林業生産,使1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2005年12月11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濟困人民醫院設立濟困減免窗口,讓生活困難群眾享受減免部分費用待遇(2008年4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10年8月25日拍攝的一位突泉縣居民從城區的花園中穿過。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2012年10月26日拍攝的阿爾山林業局在伊爾施鎮新建的棚改項目天元小區,林業職工和家屬告別低矮、破舊的“板夾泥”土房遷入新居。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2014年7月24日,包格日樂圖和妻子咏梅為準備提供給貧困牧民的杜泊二代寒羊戴紅花。
當日,在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新佳木蘇木貝子府嘎查,從這裡走出的青年牧民包格日樂圖回到家鄉,與家鄉的23戶貧困牧民簽訂了《種羊養殖幫扶協議書》,以幫助這些貧困牧民增收脫貧,此舉預計可使每戶牧民年增收6000元。
新華社發

2014年9月22日,興安盟公安邊防支隊阿爾山邊防派出所的民警王禹新為長期幫扶的查玉琪小朋友輔導功課。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左圖:2015年10月29日,阿爾山第一小學法制副校長王禹新在給三年級的孩子們講解安全知識。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右圖:2020年4月24日,北京市第二中學教育集團教師趙蒙在為阿爾山分校高三年級理科班學生上數學課。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阿爾山市區一角(2017年7月18日攝)。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18年12月21日,書法家在活動現場寫春聯。
當日,全國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集中示範活動在興安盟科右中旗舉行,標誌着2019年全國“三下鄉”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展開。現場來自多個部門的專家和志願者為農牧民帶來了烏蘭牧騎文藝演出、健康檢查、拍攝全家福等多項服務活動。
新華社記者 虞東升 攝

2019年3月16日,在科爾沁右翼中旗人民醫院病房,北京市通州區潞河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於振山(右二)為當地醫生開展業務指導。
新華社記者 王靖 攝

上圖:2019年8月11日,蘇艷梅(後)和婆婆李秀珍在阿爾山市伊爾施街道伊林小區新居中看電視。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左下:2019年8月12日,兒童在阿爾山市一處棚改集中安置點的廣場上玩耍。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右下:2019年8月12日拍攝的阿爾山市一處棚改集中安置點。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20年5月1日,周海燕(後)和貧困戶姜紅梅在位於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嘎查的孔雀觀賞園工作室製作孔雀羽毛工藝品。由周海燕和家人共同打造的孔雀觀賞園經過十餘年的養殖探索,不僅帶動鄉村旅游發展,還帶動本村及周邊鄉村100多名貧困村民就業增收。
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晚霞下的興安盟烏蘭牧騎宮及周邊風景(2020年5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上圖:興安盟一家電商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包裝商品,準備寄出(2021年5月12日攝)。
下圖:興安盟一家電商公司的兩名工作人員在直播帶貨(2021年5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雨陽 攝

上圖:引綽濟遼工程文得根水利樞紐施工現場。(2022年5月21日攝)
左下、右下:2022年5月21日,在興安盟,工人在引綽濟遼工程文得根水利樞紐施工現場忙碌。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引綽濟遼工程有序推進,工人們在現場加緊施工。引綽濟遼工程輸水線路全長390.3公里,設計平均年調水量4.54億立方米,可以有效緩解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西遼河流域嚴重缺水狀況。
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23年8月13日,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在洮兒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玩耍。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

2023年7月5日,在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黨群服務中心邊境服務站,工作人員(左)將代收的快遞交給牧民。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5年4月11日,在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浩特化嘎查一戶村民家中,鄉鎮幹部在為“村聞聯播”拍攝素材。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2024年5月11日,烏蘭浩特市居民在烏蘭哈達鎮三合村進行樂器表演。
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結語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興安盟正如翱翔於嶺上雲端的雄鷹,以紅色基因鑄魂、生態底色築基、綠色産業強體、開放胸懷拓局,在祖國北疆鋪展出一幅生生不息的時代長卷。這方水土的滄桑巨變,折射着新時代中國的歷史性跨越;這裡人民的幸福笑顏,映照着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如磐。新華社鏡頭展現出興安盟各族兒女在黨的領導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