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村播”繪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新圖景-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信息發布 > 正文
2025 07/08 17:14:05
來源:鄂托克旗委宣傳部

“草原村播”繪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新圖景

字體:

  今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以“草原村播”為紐帶,創新“直播+産業+文化+理論”融合模式,構建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雲端主陣地”。一支由文明單位幹部、牧民、非遺傳承人等組成的“新風宣講員”隊伍,用鏡頭講述文明故事,為鄉村振興注入數字化活力。

  紅色基因在雲端傳承。73歲老黨員張忠良在桃力民抗日根據地舊址,通過直播向網友展示革命文物,“老黨員講歷史+新媒體傳播”模式讓年輕人觸摸家鄉紅色脈絡。當地聚焦革命老區資源,組織主播走進紅色展館,策劃“線上三同”體驗環節,直播答題解鎖黨史故事。“紅色直播”累計覆蓋10萬餘人次,草原深處的紅色記憶成為網絡空間的精神坐標。

  非遺文化借網絡煥彩。“草原村播”培訓解決了非遺傳承人的宣傳難題,傳統傢具製作技藝傳承人熱西尼瑪等通過學習直播技能,生動呈現手工藝品魅力。當地以“技藝教學+文化解讀”直播非遺歷史與技藝,開設文人直播間展現鄉土人情。近百名非遺技藝人成為“網絡文明傳播者”,皮藝、蒙古刺繡等衍生品走向全國,“鄂爾多斯乃日”直播驚艷網絡,實現“賣出手工藝品,傳播文明史”的雙重價值。

  文明理念隨直播落地。木凱淖爾鎮烏蘭吉林村黨支部書記高海勝等100余名“複合型宣講員”既是農畜産品主播,也是政策宣講員,禁牧政策通過彈幕互動成為牧民共識。阿爾巴斯山羊養殖基地引入“區塊鏈溯源”系統,木凱淖爾鎮土雞養殖戶組建産銷聯合體,破解“散貨難上直播間”問題,推動物質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如今,鄂托克旗的“網絡達人”身兼紅色基因數字傳承者、非遺技藝網絡宣講者、現代文明草原傳播者三重身份。不斷壯大的村播隊伍,讓農牧區精神文明建設與網絡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精神力量。(李強 張偉偉)

【糾錯】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