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多地陷入40℃高溫“烤驗”時,北緯47°的大興安嶺腹地,一座名為阿爾山的小城正以夏季22℃均溫、負氧離子濃度2.3萬個/立方厘米的空氣和億萬年地質沉澱的清涼,向世界遞出一張“中國天然空調城”的名片。在這裡,避暑不再是一場與炎熱的對抗,而成為一種回歸自然本真的生活方式,阿爾山正以獨特的氣候,解碼北疆避暑勝地新範式。
清涼密碼:火山與森林的生態交響
阿爾山的夏天,冷泉與熱泉交織出“冰火兩重天”的奇觀,上午在42℃的溫泉中蒸騰汗意,下午赤腳踏入12℃的不凍河,冰火碰撞間,完成一場自然的“溫度調節實驗”。這樣的極端體驗,在阿爾山卻成為日常——全市81.2%的土地被森林覆蓋,樟子松、白樺林與杜鵑花海組成巨型“空氣凈化器”,讓每立方厘米的空氣都飽含草木的芬芳。
“這裡的清涼是有層次的。”吉林游客黃女士在氧心森林浴道中閉目深呼吸,“先是松針的清冽,接着是泥土的濕潤,最後是陽光穿過樹葉的暖意,像喝了一杯層次豐富的冷萃茶。”
綠色革命:清涼經濟背後的生態底蘊
阿爾山的清涼,是一筆算得清清楚楚的生態賬。阿爾山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森林、草原、溫泉、湖泊、冰雪共同托起這座北疆明珠,而這份生態紅利正轉化為真金白銀。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共計213.51萬人次,同比增長11.6%,實現旅游收入26.87億元,同比增長18.4%。
“過去賣風景,現在賣生活。”大自然旅行社負責人付女士説道,“游客願意為一件原創松果工藝品付費,為一次走進自然的機會停留,為定制的森林研學課程買單。這説明真正的清涼經濟,賣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認同。”
經典坐標:探尋避暑勝地的專屬表達
在哈拉哈河,游客乘坐漂流艇駛入涼爽的河水中,順流而下,邊欣賞風景,邊體驗水花四濺帶來的刺激;在國家森林公園,山水妖嬈,天池如畫,悠然吃草的牛群“松弛感”滿滿,漫步其中的游客也褪去焦躁,靜心欣賞。阿爾山的夏天,是一份清涼禮物,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同頻共振,避暑旅游也能成為綠色轉型的先鋒。
6月22日,阿爾山市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首批“旅游名縣”稱號,為這座小城再添榮耀。7月9日,避暑氣候旅游發展大會也將在阿爾山盛大開啟,萬眾矚目的阿爾山不僅有涼爽的夏天,更有氣候與生態、旅游與文化的熱烈碰撞。這個夏天阿爾山以如火的熱情、沁人的涼爽迎接來往賓客,清涼正從簡單的溫度成為真正的避暑經濟。(裴掙贏 王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