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全國多地開啟“炙烤模式”,而位於內蒙古東北部的阿爾山卻以22℃的盛夏均溫,為遠道而來的游人奉上一份沁人心脾的清涼。7月9日,避暑旅游氣候發展大會將在阿爾山啟幕。這場匯聚行業專家、文旅企業、文旅達人、媒體記者的盛會,將在阿爾山解碼“氣候+旅游”的産業密碼。

避暑勝地再升級,生態清涼引客來
在大興安嶺西南麓,阿爾山以“中國天然氧吧”、國家氣候標誌等構築起獨特的氣候 IP。阿爾山的夏季被森林、湖泊、火山遺跡與溫泉環繞,每一口呼吸都浸潤着負氧離子,每一眼風光皆定格為山水畫卷。近年來,阿爾山依託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大力發展“清涼經濟”,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計接待游客213.51萬人次,同比增長11.6%。實現旅游收入26.87億元,同比增長18.47%。從鹿角灣營地賞星空,到哈拉哈河畔的激情漂流,再到白狼鎮體驗非遺手作,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産品持續刷新游客體驗。
“暖服務”解鎖“長留客”,細節處見真章
如果説自然稟賦是阿爾山的“先天優勢”,那麼精細化服務則是這座小城“留客”的“後天秘訣”。
2025年,阿爾山全力打造“暖暖的阿爾山”旅游服務品牌,以“九個暖心行動”為核心,打造&&暖,通過“阿爾山旅游度假區”小程序提供“吃住行游娛購”一站式服務,集成預約購票等功能提升游客體驗;打造政策暖,分時分類推出優惠及獎補政策,減輕涉旅企業成本,增強游客復游意願;打造體系暖,建立旅游服務質量評價與誠信體系,暢通投訴渠道並推行“投訴即付” 綜合保險服務等舉措,旨在將旅游資源勢能轉化為消費動能,規範市場秩序,改善消費環境,為游客提供“游客即貴客、出門即回家”的服務,構建品質化“宜居宜游城市”,讓“暖暖的阿爾山”成為旅游服務金字招牌。
“特別涼爽,很舒服,這邊服務也很好,想住一個夏天。”來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文旅融合添暖色,盛會解碼小城避暑經濟新發展
阿爾山的“暖意”不僅在於服務,更在於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阿爾山不斷推出系列主題活動,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游客可跟隨非遺老師製作樺樹皮畫,或參與火山地質研學探秘。這些沉浸式項目不僅延長了游客停留時間,更讓避暑之旅昇華為文化記憶。
據悉,7月9日召開的避暑旅游氣候發展大會將發布《興安盟避暑氣候資源助力文旅産業發展白皮書》《阿爾山溫泉度假指數》,將量化呈現這一北緯47°黃金避暑帶的稀缺資源價值。阿爾山的氣候資源從“生態資本”轉化為“發展資本”,成為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值得關注的是,“新華社鏡頭中的阿爾山"”攝影展用光影記錄着這座小城的發展蛻變。
阿爾山的實踐證明,最好的避暑體驗,不僅是逃離炎熱的物理空間,更是抵達心靈舒適的情感歸屬。正如阿爾山市文化和旅游體育局局長許靜所言:“我們不止要做‘避暑目的地’,更要成為游客心中的‘第二個家’——用22℃的清涼吸引人,用100℃的服務留住心。”(王美霜、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