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牛文章的“旭一之道”-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7 15:04:06
來源:農民日報

做好牛文章的“旭一之道”

字體:
 

  走進位於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的旭一牧業有限公司,養殖場內牛舍寬敞整潔、肉牛膘肥體壯,飼料加工廠內穀物滿倉、車輛裝卸頻繁,屠宰與熟食加工車間工人們手法嫻熟、産品琳瑯滿目,乳品生産線上機器作業秩序井然、環環相扣,到處一派繁忙而火熱的生産景象。

  內蒙古旭一牧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國家級農牧業龍頭企業。經過20多年發展,現擁有3萬畝高標準飼草種植基地、4個標準化萬頭牧場,年存欄奶牛1.5萬頭,存欄肉牛2.1萬頭、出欄2萬頭,先後建成年生産能力5萬頭的肉牛屠宰及熟食加工廠、20萬噸的飼料加工廠、100萬噸的有機肥加工廠。2024年,企業産值達15.1億元,實現利潤4947萬元。

  “政策護航,企業才能實力突圍、穩步向前。”董事長張繼新由衷感慨道,“多年來,我們始終堅定信心、深耕主業,不斷延伸産業鏈、開拓市場,精打細算過緊日子,才得以發展壯大。”

  科學養殖做“加法”

  清晨,旭一牧業養殖區內工人開着專用配料車往來於各個牛棚之間。牛圈裏,一頭頭種牛膘肥體壯、毛色發亮,悠閒地咀嚼着營養豐富的飼料。“根據牛的身體指標生成科學合理的日料配方,一次投食自主採食。牛棚還裝有自助飲水系統,不需要人工操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按月齡、品種對牛群實施分群管理、全混合日糧精準飼喂,有效縮短飼養周期、提升育肥品質。自創業之初,旭一牧業就推行科學化、標準化養殖,建立了“全程綠色有機可追溯體系”,執行標準化生産規程。公司組建起30多人的科研團隊,設立博士工作站和獨立研發中心,與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産學研合作,注重奶牛、肉羊、肉牛、種牛繁育的研究,將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産力。

  早在2013年,企業生産的“旭一健坤牛肉”“安格斯牛肉”就率先獲得有機認證,相較未獲認證同類産品,每公斤可多賣5至8元,按照每頭産肉250公斤計算,扣除其他成本,每頭增值1000至1500元。

  打造高端肉牛産業,品種至關重要。“近幾年,先後從國外引進了1500頭優質種牛,通過胚胎移植、純種繁育、雜交改良等手段,不斷擴群增量。經過我們雜交改良繁育的肉牛,具有生長速度快、體型較大、肉質鮮嫩、雪花肉出成率高等特點。”看著養殖區內日漸壯大的牛群,張繼新坦言,“購買優質母牛、擴建養殖場、綠色養殖技術推廣與示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壯大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為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企業還積極學習先進地區養殖模式,直接從農牧戶手中購買6月齡犢牛,再進行集中育肥,既減少了繁育期人工照護及飼喂成本、提高了犢牛成活率,又讓養殖戶有錢賺、減輕了經營負擔。在當前多數養殖場賠錢的情況下,旭一牧業出欄1頭活牛利潤基本都能保持在600至1000元。

  在旭一牧業位於杭錦後旗中南渠村和烏蘭布和沙漠的兩個養殖區,近2萬頭的養殖規模,空氣中竟然沒有一絲的異味。“所有的糞污都經有機肥生産線處理,産出的有機肥除了滿足企業飼草料種植所需,還能供應給周邊農民,提升農作物的産量和品質。”張繼新笑着給出了答案。

  2018年,在區域循環農業項目的支持下,企業建設了有機肥廠,通過牛糞發酵熟化生産有機肥,不僅能還田改善地力,還可以上市銷售。2024年,企業生産有機肥60多萬噸,利潤達917萬元。

  佔地數百畝、存欄4000頭的肉牛養殖場,現場僅有4名工人。“盡可能使用機械化作業,養殖場整體的人畜飼養比超1:100,高於1:80的行業平均水平,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養殖板塊負責人介紹。

  飼料成本做“減法”

  飼草料成本佔養殖成本的70%以上,養牛想賺錢就得管控好飼草料成本這個“大頭”。

  養殖業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成本節約可以幫助養殖者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中維持經營。2018年,企業流轉土地1萬畝並與農戶簽訂2萬畝訂單,全部用於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年産量分別達10萬噸、1萬噸。“自種的青貯玉米每噸較市場價低150至200元,自種苜蓿比進口苜蓿價低500至1000元、比國産的市場價低200元,兩種自種草料每年至少節約成本700萬元。”張繼新告訴記者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首先要算好成本賬。

  飼草料是有機認證的重要一環,如何能既保證充足供應又節約成本?國家提出的發展草食畜牧業戰略、內蒙古自治區推行的加大糧改飼補貼等給足了企業底氣。

  2018年,總投資1.2億元的旭一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産能20萬噸。2021年旭一牧業公司又投資5000萬元新建15萬噸反芻生産車間和生産線,該生産線採用國內一流的生産設備,當年12月開始投産,公司年産能達到25萬噸。

  “生産經營肉禽、蛋禽、反芻、水産、豬等動物飼料,銷售網點覆蓋全區,惠及終端用戶2萬多家。”張繼新介紹,企業以安全、穩定、創值為目標,不斷改進飼料技術。銷售飼料的同時,為農戶提供管理技術服務、金融服務、養殖模式推廣,支持終端養殖戶擴大規模、實現轉型。

  目前,年産自用料5萬噸、外銷料6萬噸,從源頭為肉牛的“飲食”提供保障,確保飼草料原料的質量安全。據了解,自産飼料比市場價每噸低500元左右,僅飼料成本每年就可節省2500萬元以上。養殖板塊負責人介紹,“基礎設施建設補貼加上前端壓減投入,節約成本就是增加利潤。”

  “公司注重環境保護,從有機飼草料種植到牛肉成品包裝,企業已經形成完整的生態自循環産業鏈。”張繼新介紹,公司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將飼草料生産加工、種牛繁育、肉牛養殖、肉牛屠宰加工、市場銷售、生物肥轉化利用等各環節緊密相連,形成了完整的綠色農牧業循環産業鏈。

  精深加工做“乘法”

  走進旭一牧業屠宰車間100多米長的參觀走廊,無菌生産線上屠宰加工、分割、包裝全流程一目了然。從車間入口到出口,一頭肉牛經過工人密切高效的配合,被分割為40多個部位,獨立包裝後運下生産線。

  張繼新介紹:“在活牛利潤較低時,全部進行屠宰加工,每頭獲利1000至1500元,去年屠宰加工環節實現利潤2723萬元。特別是精細分割後的高端産品,全部打入北上廣等高端市場,部分産品每斤售價超160元。”

  2017年,旭一牧業在杭錦後旗工業園區新建了年屠宰3萬頭優質肉牛的生産線,配套了1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化待宰廳、屠宰加工車間、冷藏車間、污水處理車間,不斷提高企業産品競爭力。

  為進一步延伸肉牛産業鏈條,企業投資建設熟食加工廠,推進牛副産品精深加工,開發具有特色的熟化産品、預製食品等,滿足消費者對牛肉的品質、口感和安全性的高要求,提高牛肉的銷售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要實現有機畜牧産品的優質高價,必須把産業鏈打通、壯大、延伸。”對於産業的升級,張繼新早有規劃,“企業注重全産業鏈發展,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全力推動屠宰加工和乳品生産轉型升級。”

  2023年,旭一乳業公司成立,投資3.6億元建設行業領先的年處理鮮奶30萬噸乳品加工廠。在生産液態奶、奶粉、發酵奶的基礎上,配套建設稀奶油、乾酪素等生産線。

  “早投産才能早盈利,項目從立項到産品下線僅用時1年左右便建成投産。搶抓市場商機,生産更受市場歡迎的小條包奶粉,每噸零售價達8萬元,接近市面上主流大包粉價格4倍。”站在乳業生産線觀光通道前,張繼新介紹。據了解,企業每天自産原奶200多噸,每公斤成本2.3元,比市場收購價低0.7元,僅此一項每天節約原料成本超14萬元。目前,企業乳品精深加工生産線全部投運,日處理原奶達到1200噸。

  在乳業行情低迷時,企業積極開拓訂單市場,通過生産小條包奶粉、承接定制産品代加工等方式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累計盈利800多萬元。

  “企業資産總額達30多億元,銀行貸款9600萬元,各大板塊都實現了逆勢增長。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將持續做精做細牛文章,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張繼新&&。(汪巧枝 記者 李昊)

【糾錯】 【責任編輯: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