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細碎的陽光透過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昌漢蘇村養老服務餐廳的窗&灑進來,氤氳熱氣中,51歲的廚師牛燕霞已在灶&邊忙碌了好久,烙餅的麥香、小米粥的清甜交織升騰——這縷人間煙火,正悄然喚醒村莊的脈脈溫情。
小餐廳裏的“大民生”:補貼加持,暖胃更暖心
“七塊錢管飽吃三頓,這樣的好事哪找?”花亥圖村海灘社83歲的馬智河爺爺動作麻利地掰開暄軟的玉米餅,笑得合不攏嘴。自從養老服務餐廳“桑榆香廚”今年1月15日開門營業,馬智河就成了餐廳的常客,“吃飯”這件大事也有了着落。“早上熱粥包子,中午燉肉燴菜炒菜,晚上麵條,頓頓都是家裏味兒,做得還軟爛,適合老年人吃。”馬智河説。
據悉,伊金霍洛旗民政局每天為每位老人補貼15元,烏蘭木倫鎮每天補貼13元,村裏65歲以上的老人每日僅需7元,80歲以上老人僅5元,便能安享一日三餐。
餐廳後勤負責人李樂説,養老服務餐廳輻射周邊昌漢蘇村、花亥圖村、木都希裏村等六個村,由於六村老人居住分散,平時人少一點,但每逢初八、十八、二十八趕集日,餐廳就熱鬧了,有時還忙不過來。
一餐飯延伸的“幸福半徑”:從舌尖暖到心尖
午飯過後,餐廳不遠處的“銀發課堂”裏,伴隨着悠揚婉轉的揚琴、二胡、笛子聲,老人們的合唱聲深情地響起。一星期兩到三次的樂器課、合唱課,讓這些白髮學員有了“老有所樂”的好去處。由一餐飯延伸出的“幸福半徑”,讓昌漢蘇村養老服務站超越單一就餐功能,成為集康養、娛樂、學習於一體的鄉村老人精神家園。
折家梁村爾林兔社86歲的老人李維華説:“大集體飯紅火,離我們近,三餐不用操心,不用洗碗,飯後聽‘老夥計’們吹拉彈唱,日子過得舒坦。”每逢節日,養老服務站會策劃豐富多彩的集體娛樂項目,組織才藝展示、文藝演出、趣味運動會等文化活動,讓老人們感受集體的溫暖、社會的關愛。養老服務站還提供日間照料、日常諮詢、健康管理等服務。
暮色中的迴響:一頓飯的溫度,鄉村老人的守望
夕陽熔金,為餐廳的玻璃窗鍍上溫暖的釉彩。幾位老人仍圍坐桌旁、閒話家常,碗筷已收,余溫猶在。“和老人們在一起更像一個大家庭,我們把老人當作家人,給家人做飯哪有不用心的?”牛燕霞笑着説。
昌漢蘇村這方小小餐廳,恰似一面澄澈的棱鏡,折射出鄉村養老事業在政策春風吹拂下的生動實踐。烏蘭木倫鎮人大專職副主席王建華介紹,這樣的餐廳烏蘭木倫鎮共有8家,日均固定就餐人數約850人,鎮政府每年預算190萬元餐補資金,用於老年人助餐補貼。除提供助餐服務外,還為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每人300—500元的免費健康體檢,體檢費用約200萬元。(賀晚霞)